野味与疫情的思考人和动物共生共存的关系

在人类还不知道自己也算是一种动物之前,人与动物早已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动物不只是人类日常食物来源,还要担任负重运输和骑乘工具,其毛皮往往被用来制衣载字,骨、角、血也常被拿来制成工具或入药。

动物也常作为原始部族的图腾出现,是许多民族膜拜的圣物,是仪式的象征。连远在天外和兽类原本八竿子打不着的星宿,都被巴比伦人以动物命名(金牛、巨蟹、狮子、双鱼…),更不用说中国文化中的十二生肖,完全以兽纪年。

古今中外,文学与艺术作品中的动物身影更是不胜枚举。在实用、象征与文艺灵感之外,动物还是许多人情感上依赖的对象。

幼儿初生,大人会送绒毛动物给他们在摇篮里作伴(这可能是源自原始时代借驯养动物来取暖的习性);当代则有许多人是把家里的宠物当作亲生小孩来看待,所以出现了贴切的“小毛孩”一词。

时至今日,人工智慧跃升,发明者在设想居家娱乐时,将全身上下无毛的智慧机器人设计成小狗模样,只求博得主人欢心。

有些人养电子宠物狗是因为不想再经历宠物生病死亡的痛苦,但因为许多人对电子宠物的情感是那么地真实。

动物不只在承平时代与人类相伴,在战争时期也发挥一定的作用。古代良驹是战士必备的工具就不用说了,动员虎、豹、象、牛助战也是史册有载。

二十世纪初发生的世界大战被认为是人类史上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互相残杀,国族主义和国际结盟使得多数的欧洲国家都卷入战争。这也是第一次使用坦克车的战争,但在一些坦克无法进入的地形,驮畜还是帮忙运送了不少物资。

抗日战场上,驮畜很好地参与到武器运输中,为军队提供便利_

战争期间虽也大量应用无线电报,但为了避免战略被敌人监听拦截,能够忠实传递讯息的信鸽队还是派上用场,许多飞鸽在枪林弹雨中有效地完成情报输送的任务。

一战期间使用的鸽舍车

另外有许多狗儿被用来当哨兵,协助辨识狙击手或隐匿的敌军。因此,战后有大约十二万的参战动物被表扬,尤以信鸽、犬类和马匹居多。

其中受勋最多的是一只名叫斯达比的狗,它被身为美国士兵的主人罗伯特偷偷从美国带到欧陆战场,前后共参与了十七场战役,不仅协助传递讯息、预告瓦斯毒气危险、搜寻伤兵,还活逮一名德国间谍,战后因此被晋升为中士,而它的主人罗伯特还只是下士!

也由于名气响亮,年斯达比中士过世时,纽约时报刊出长篇讣告,其遗体则被制成标本,后来在年由其主人捐给位于华盛顿特区的史密森学会,与一只也是战功彪炳的信鸽雪儿阿美一起在美国历史博物馆展出,成为导览员为学童团体说明大战历史时的最佳切入点。

战斗军鸽雪儿阿美

在年大战结束百年纪念的时机,斯达比中士的故事更被拍成动画片上映。除了这些动物实际参战的故事,在大战期间出现的海报,经常可看到参战各国以拟人化的动物形象出现,英国狮、德意志帝国之鹰、高卢雄鸡等等,都与个别国家长期以特定动物作为象征或用于国徽的历史有关。

大战期间法国海报使用高卢雄鸡作为象征

栖地展示柜与生态保护意识

由于城市发展而荒地渐少,工业革命后大量迁居都市的人们对于大自然环境逐渐陌生,城市内的动物园或自然史博物馆的展览往往成了大都市孩童接近自然和动物的主要方式。

美国在内战后才陆续出现的现代博物馆比老牌的欧陆博物馆更注重展示和公共教育,因此在展示技术上有许多创新,例如在呈现动物的手法上,就不再满足于过往同类动物一字排开的方式,而是更注重表现动物与其栖地的关系。

这样的表现方式虽在年代的瑞典博物馆也可看到,但在世纪之交,位于纽约西城的美国自然史博物馆则是制作最多这类栖地展示柜的博物馆。

美国自然史博物馆鹈鹕岛栖地展示柜

时至今日,全球完全没有受到人类活动污染的天然环境所剩无几。既然动物的栖地面积被侵蚀萎缩,食物也不易寻觅,它们能到哪里去?

答案是:城市。

人类聚居的城市有着大量废弃食物,而且建物之间的缝隙角落又比较温暖,加上在市内会遭遇到的猎食者也较少,因此许多胆子大的动物开始出入城市。鼠类、野鸽、各式昆虫就不用说了,松鼠、狐狸、浣熊、狼出现于城郊也不是太新鲜的事情。

在柏林的公园里据说可见到野猪,在美国许多城市近郊夜晚也可能见到黑熊觅食。日本曾报导夏日东京傍晚出现的成群蝙蝠,有的还会跟黄昏慢跑者一起前进。

动物被逼得只能去城市中觅食

所以现在谈城市中的野生动物,绝不是只有在动物园内才会看到。也因为人和动物共存的现象已经从荒野变成在人口密集的城市,许多人畜共通的新病毒会在城市出现并流传,当然也不是太令人意外的事。例如年爆发的H1N1,和如今的新冠疫情。

但另一方面,愈来愈多人参加的深度生态旅行也把人群带向野生动物栖地,随之进入的细菌也曾造成动物无辜死亡。

写在最后

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作为食物链顶端的人类,还没有学会敬畏自然,敬畏丛林法则。任何野生动物,无论是濒危的还是常见的,无论是鲸鱼或是单细胞生物,在生态系统中都有独特的功能和定位,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综观目前的研究,则多以批判角度回顾动物园、狩猎、畜牧工业、实验室动物的遭遇、动物权、动物福利等议题。人与动物之间互动共生的漫长历史绝不仅止于此,中华文明历来强调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应该成为人类与动物和谐共生共存的法则。动物生,则人类兴;动物若亡,也许人类将会面临真正的绝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gyuf.com/zejj/113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