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参加了学校的单词拼写比赛,叫SpellingBee。哈哈,名字特形象,“拼写小蜜蜂”,要取得好成绩,还真的像小蜜蜂一样勤奋。SpellingBee大赛最早成立于年,一年一度,在美国非常流行,是个全国性的比赛。不过要参加全国的比赛,得先过关斩将,过了班级、年级、学校、学区、州好几道关卡才有资格。
今年是第一次尝试参加这个比赛,准备阶段可是搞得鸡飞狗跳,自己着急忙慌地临时抱佛脚不说,还时不时逮我和逃爸来帮他做“模拟测试”。虽然最后还是很遗憾地没出学校的线(整个学校只选一人),但准备过程和参赛经历都非常有意义,所以特意来和大家分享。
首先说说单词的重要性。我们这代人肯定是高度认可的,毕竟当年学英语就是一路背单词背过来的,大学的四、六级考试,后来想要出国读书工作的同学估计还考过托福、雅思、GRE……几乎每一次考试,都离不开背单词。
反倒是现在,英语学习在低龄孩子中越来越普及,各种“先进的”学习方法、理念横飞,再加上咱们当年背单词背得太苦,渐渐地出现一些“矫枉过正”的声音,认为学英语其实不需要刻意背单词,有更轻松的方法,乐颠乐颠地就能把英语学好。这靠谱吗?
肯定不靠谱,不背单词,启蒙入门阶段尚可混过去,但肯定不能把英语学好。单词量小会造成两个后果:
1.没法用英文做深层次的沟通。日常交流所需的词汇不多,但涉及到一些有深度的讨论,比如哲学、科学、历史、伦理、文学等等话题时,往往会被陌生的单词卡住,或者听不懂,或者说不出来;
2.学问做不下去。因为在阅读上就被卡住了,网络上流传着一则关于“不背单词”后果的段子,很是贴切~
这点上英文和中文的难度相当,但难的方向不同。咱们中文字不多,但往往一字多义,依赖语境、意境的情况非常普遍,在理解上很困难。英文的表达相对精准,但导致的结果就是单词量巨大。举个例子,同样是“胡子”,鼻子下面的胡子叫moustache,下巴胡子叫beard,猫的胡子叫whisker…再有咱们中文造词很聪明,比如我们一听到“啥啥鱼”,尽管不一定认识,但肯定知道是一种在水里游的生物,英文却很无厘头,鲸鱼叫whale,鲨鱼叫shark,三文鱼叫salmon,金枪鱼叫tuna…相互间毫无关联。
所以要学好英语,背单词是必须的,对美国孩子同样如此。SpellingBee比赛就是比拼孩子的单词拼写能力。
比赛分好几轮,每一轮都有一个参考单词清单,比赛的部分单词会从清单里抽。班里,年级的比赛范围比较窄,只需要参考该年级的单词清单即可,越往上走范围越广。比如参加学校这轮的比赛时,就得把1-8年级的单词清单全背了,我随便抽一些给大家看看,是不是有好些都不认识?
比赛形式很简单,但非常严苛,是零容错率的考核。主持人读出一个单词,因为很多单词的发音是相同的,所以选手可以提问单词的意思、词源、例句(最多这三样),然后需要根据这些信息准确地、一次性地报出该单词的拼写。什么算一次性呢?比如主持人说“apple”,选手就得准确无误地说出“a-p-p-l-e”,每个字母中间可以有一点小停顿,但不能回退,不能重来,比如不能说”a-p-b,ohsorry,Imeana-p-p-l-e”,只要出现一个错误的字母,就会直接被淘汰。所以这个比赛不但考验孩子的单词功力,还很考验赛场经验和心理素质。
另外,除了有可以事先准备的清单,还有很多额外的单词,没法专门准备,得靠平时积累,除非能把整本字典都背了。参加学校那一轮比赛时我在现场,开始我也试着在心里默默跟着拼写,到后面单词越来越难,就完全是听天书的感觉了。
咋一看这个比赛有点过分严苛,就像我们考“茴香豆”的“茴”字该怎么写,而且笔画顺序还一点儿都不能出错一样,在手写机会已经非常少,绝大多数电脑软件也能智能纠错的现代,追求准确单词拼写的意义何在?
讲真这也是为什么这个比赛在美国如此流行,但华人孩子却很少参加的原因。每年学校里都有这个比赛,但也就今年,正好那段时间比较有空,才想起去参加一下。我们的文化对“死记硬背”这事是不太感冒的,我们更喜欢的是“动脑筋”。但从这次的准备经历来看,除了突击强化记忆了很多单词,他最大的收获是,懂得了有些事必须得下苦工夫,没有捷径。即便有,也是在积累中慢慢琢磨出来适合自己的方法,比如: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为单词不但要认识,知道含义,还要准确拼写,所以每个单词他都手写了好多遍:
参考清单的单词都搞定之后,额外的单词怎么记?自制单词小卡片,一面是单词,一面是单词意思,这样的小卡片整了一大堆:
整理前缀、后缀、词根:
另外他以前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