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女人失去了左脑,却找到了真相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大使 https://auto.qingdaonews.com/content/2018-06/26/content_20140182.htm

“我的灵魂自由翱翔,就像一条大鲸鱼,在安静而快乐的海洋里翻腾。”吉尔·泰勒这样描述她左脑中风后的体验。

吉尔·泰勒是哈佛大学脑神经解剖学家,37岁的那天早上,她的左脑突发严重大出血。短短4小时内,她的左脑功能几乎全部丧失,人也变得不能行走、说话、阅读和写字,甚至37年来的记忆也慢慢消失殆尽。

可奇妙的是,她的右脑还在工作,并且带领她经历了很多人心目中“开悟”般的体验。康复后的泰勒在TED演讲中是这样描述的:“没有了时间和空间”“我感到宁静,快乐”“我觉得我找到了天堂。”

图片来源于网络

泰勒的奇妙感受跟左右脑功能不同有很大关系。我们的左脑更倾向于理性思考,而右脑则倾向于感性思考。

作为脑神经专家,中风后的吉尔·泰勒跟一般人想的完全不同,她把这次中风当成巨大的财富。她认为,其他人也能和自己一样体验到内在的爱、喜悦预付平和,只要人们“有目的地选择控制他们的左脑”。

无独有偶,在《时间的陷阱》这本书中,作者杨定一表达的同样是帮助人们“活出生命的真相”这个主题。他的“全部生命系列”作品包括《丰盛》《不合理的快乐:存在的喜悦》等都在表达这个主题,只是这本书的切入点是“时间”。

图片来源于网络

1.时间,是馈赠也是负担

今年端午节,河南卫视的水下舞蹈《祈》火出了圈,很多人叫它“水下《洛神赋》”。其实,据节目组介绍,这个节目除了参考经典的《洛神赋》,还融入了敦煌飞天文化元素,人物形象还有些文殊菩萨的影子。这种历史文化的多元融合艳惊四座,难怪网友感叹“看到神仙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过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像文章开头的吉尔·泰勒那样“失去”了左脑,失去了记忆,失去了对所有历史的认知,我们还能对这样的节目产生共鸣吗?

这就是作者杨定一在《时间的陷阱》里所说的:时间为我们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记忆,放大来说就是历史。有了历史,我们才能不断学习,不断进化,并享受其中。

不过,凡事有利就有弊。在杨定一看来,随着时代发展,尤其是钟表出现以后,人们的时间观念不断被强化。时间仿佛变成了“定时炸弹”,如果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的话,炸弹就会“砰”地爆炸,把我们的生活炸得一团糟。所以人们变得越来越忙,生怕自己被炸。

但忙碌生活导致的副作用也在不断显现。

我的中学同学在一个大公司里做文员。每天早上一打开电脑,邮箱里就趴着百十来封未读邮件在等她回复,其他各种工作也排得满满当当。可是最近她跟我说,工作时她总是越忙反而越沮丧,而且回家放松下来后,她却总是精神恍惚。

有天晚上她正在看电视,却不知不觉站起身走到了卫生间。她打开灯往里面看了看,突然像从睡梦中惊醒了一样,心想:“我到这儿干嘛来了?”她赶紧关上灯坐回沙发,回想刚才的情形,就好像那一瞬间失忆了一样。据她说,这种情况时有发生。

后来,经医生诊断她患上了轻度抑郁。

其实,我这个同学的情况算是“轻症”,作者在书中还提到了现代人的焦虑、失眠和抑郁,抑郁症甚至被成为“21世纪最严重的慢性病”。

可见,时间为我们带来了财富,却也成了我们的枷锁,把我们牢牢困在了这个“时间的陷阱”里。

2.虚幻的时间带来了虚幻的“我”

时间,是我们最习以为常的概念。“把时间当朋友”“时间就是我的命”这类说法层出不穷。但作者杨定一在书中一步步为我们揭示了“时间”的虚幻。

从历史上看,时间这个概念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千百万年来的进化形成的。人们通过观察天气、温度和环境的变化,逐渐有了白天和黑夜、四季和一年等等的时间观念。

从脑科学的角度看,时间是脑神经构建出来的一个概念,大脑会不停地把过去投射到现在和未来,为我们带来时间感。

从物理学出发,尤其是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间不是绝对的,也不是我们认为的如钟表般固定。

“时间”只是一个概念,甚至只是人们头脑中的一种感觉。但人们却透过时间,不断强化“自我”,执着于外界的人事物,从而变得越来越不快乐。

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有个国王,他的情绪总是被外界发生的事情所牵引,时而快乐,时而悲伤,时而愤怒,时而忧愁。

终于有一天他厌烦了被情绪所左右的生活,找来一位智者询问解脱之法。

智者送了国王一枚金戒指,戒指上刻了一句话:This,too,willpast。意思是“这个,同样地,也会过去。”智者意在用这句话时刻提醒国王,无论好事坏事,都不会长久,总会过去。对任何事情,都不需要执着,甚至对“自我”的情绪,更不需要执着。

作者在书中进一步指出,其实“自我”也是人们通过时间塑造出来的虚幻的概念。这跟佛家讲的“我将无我”如出一辙。本来就没有一个“我”,是我们与时间合谋,通过不断强化自己的情绪,通过喜怒哀乐来创造了一个“我”而已。

3.找到内心的平和,只需要一个转念

北宋大诗人苏轼超脱豁达,世人称他为“苏仙”。但即便是仙,也有被困住的时候。

苏轼有篇文章叫《记游松风亭》,讲的是有一次他爬山,山上有个亭子叫“松风亭”。他边爬边想着要去那个亭子里好好休息一下。

不过那个亭子离他很远,他爬了好久都没爬到。就在他一直惦记着那个亭子,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时,他突然间一转念,心想:“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意思是“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为什么一定要到亭子里才能休息呢?”

就是这一念之转,让苏轼的心一下子就放松了,他形容自己像挂在鱼钩上的鱼儿忽然得到了解脱一样(“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我们现代人何尝不像苏轼登山一样,心中一直惦记着远处的目标,分明很累了,但就是停不下来。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像苏轼那样“一念之转”,得到解脱呢?作者在书中也提供了许多练习方法。

首先,面对任何事情,学会彻底接受。

世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性,但作者告诉我们,分别心过重正是痛苦的根源。无论好事、坏事,我们都应该学会坦然接受,告诉自己,“一切都安排得刚刚好”。

尤其是当我们遇到逆境时,这个练习就变得更加重要。继续练习接受,接受事情本身,也接受这件事引发的负面情绪。

就像作者说的:“透过肯定、接受每一个瞬间,我们自然跟生命的绝对接上头,轻松而不费力地把我们意识的中心移到绝对的层面”。

其次,面对事情,不加形容词。

我们的大脑无时无刻不在区别、判断、分类。例如,同事说中午聚餐,你感觉挺开心;突然领导布置了个紧急任务,中午加班,聚餐取消,你又感觉挺窝火。甚至在你刷手机放松一下的时候,大脑也会不停地判断:这个事儿好笑,那个人太过分了,等等。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试一试这个“不加形容词”的练习。在一天之中,不管我们遇到什么事,提醒自己不用任何形容词去区分好坏、对错,甚至连大、小、长、短和高、矮、胖、瘦这样的形容词都不要说。任何经历,我们也不需要用快乐、不快乐、痛、不痛……这些词汇来限定。

最后,一天下来,都不要提“我”。

作者认为,“我”是人类通过记忆不断强化的一个虚幻的概念,作者也把它称为“小我”。如果我们一生都沉浸在“小我”之中,自然会随着它的欢乐和痛苦,不断地浮浮沉沉。

作者建议,可以选择不太忙的一天,例如周末,作为“断我”日。试试看在这一天中都不要提“我”这个字,把“我”换成TA。例如“我”想吃饭、“我”认为、“我”觉得、“我”有什么感受……每当头脑中冒出“我”的概念,就换成TA,仿佛在讲别人的事情一样。

这么做的好处在于,我们的意识可以“后退一步”,变成日常生活的观察者。慢慢地,这个观察者会让我们的心灵更加自由,我们也就不会总被各种情绪牵着鼻子走了。

4.亲自去验证,找出你自己的答案

《时间的陷阱》的作者杨定一是医学博士,也是纽约洛克菲勒大学—康奈尔医学院的生化博士,可以说是位真正的科学家。但是,杨定一却在书中说:“透过人类目前科学的基础,可能永远没办法解答时间的谜题”。

所以,他希望我们能轻松地去读这本书,“不需要担心自己懂不懂这些物理的比喻”。他真正想告诉我们的是:通过这本书给出的练习,“亲自去验证,找出你自己的答案”。

就像那个“指月之指”的佛家典故所说的,这本书就是“指向月亮的手指”,而“月亮”才是人生的真相。

愿我们都能借助这本书,拨云见“月”,甩开时间的枷锁,奔向人生的真相。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gyuf.com/zejj/129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