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伪女权因ldquo冠姓权rdqu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bdfyy/bjzkbdfyy/

在世界的许多角落,性别歧视是致命的。

营养不良:“当一个家庭有经济困难,食物和资源会优先给男孩,而女孩会饿着,很多人因此而死”:

人口贩卖、性剥削:美国国务院估计,每年有60-80万人被贩卖跨越国际边界,其中8成是女性,目的大多是性剥削:

以及家庭暴力、强暴、孕产感染死亡、伊斯兰世界常见的“荣誉谋杀”,甚至女童、女婴的死亡。比如在印度,女婴因故意照顾不周而死亡,因为儿子更受喜欢;因为接种疫苗比例低,1-5岁女孩比同年龄男孩死亡可能性多了50%。

以上事实来自一本书《天空的另一半:普利策新闻奖得主讲述女性的绝望与希望》,呈现了世界各个角落女性的真实处境,很多故事令人心碎。两位作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过去50年来遭到杀害的女孩,比死于20世纪所有战争的男性还多,仅仅因为她们的性别。

所以,在很多地方,性别歧视关乎生死,而争取性别平等是“救命”的,是为了女性能安全、健康、有尊严地活着,以及再进一步,能平等地拥有话语权的权利,但绝不是前段时间被“伪女权”吵得沸沸扬扬的“冠姓权”,这太狭隘了,还可能令真正处境很糟的女性,更加孤立无援、得不到帮助和理解。

△在母亲节发了抱孩子照片的Papi酱被骂上热搜

这也是笔者读完这本书以后,特别想和大家分享的:如果能将眼光放远,看看世界,你就会发现真正的“女权主义者”,她们不仇男,也不仇和自己不一样的女性,不会愤世嫉俗地随便指点别人的人生,反而会去以温和、坚强的方式,给受到歧视和压迫的女性争取“好好活着”、“做个正常人”的权利,因为这就是基本的人权。

下面,我将讲讲这本书里的3个故事,聊聊普通的女性,到底是如何将人权赋予女性,以及身处困境的女性,是如何将绝望转化为希望,勇敢争取生命尊严的。

·印度·

贫民窟里的硬核女领袖

“女性也可以不顺从”

女孩从小被告知“顺从”,这在印度尤为明显。而一位名叫乌莎的女性,她选择打破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并让身边的女性都学会一件事:勇敢说不,勇敢反抗,去接受更多教育,为自己发言。

乌莎生在贫民窟,父亲是“贱民”,但有高中文凭,有一份还算可以的工作;母亲虽然15岁就嫁人了,但“罕见”地读到了9年级,算是周围人中的高学历。

父母都认为“孩子应该接受扎实的教育”,节衣缩食省下的每一分钱都用到了孩子的教育上。果然,在一个没人上过大学的贫民窟里,乌莎和她的四个兄弟姐妹,都有了大学学历。

贫民窟里都有恶霸,乌莎身边也不例外,他叫阿酷,带领的手下无所不为,抢劫、施虐、谋杀,还总是能逍遥法外,因为“警察很少插手贱民居住的贫民窟,要想他们管管,就得贿赂”。更可气的是,阿酷认为“强暴是控制社群的有效手段”,因为不至于惹出人命,还严重有损声誉。

于是,阿酷犯下累累恶行:和手下轮奸刚生孩子10天的女子,导致她从此无脸见人,往身上浇了煤油烧死了自己。

然而对于有高等学历的乌莎,阿酷反而避而远之,因为“受过教育的人报警可能更有效”。即便如此,乌莎还是和他“杠”上了,因为乌莎回家探亲时,看到阿酷强暴了一名13岁的少女。

乌莎强硬地报了警,但警察通报给了阿酷,于是阿酷带了40名手下堵了乌莎的门,叫嚣要“泼硫酸、烧死她、轮奸她”,但乌莎不甘示弱,拎着瓦斯桶拿着火柴就开了门:“你们要是敢闯进来,我就点火,我们同归于尽!”

就这样,她第一次吓退了恶霸。消息传遍街坊,受压迫的贱民深受鼓舞,名愤怒的贱民开始勇敢聚集起来,用石头和棍棒砸向阿酷和手下,报仇雪恨。

后来,阿酷躲进了警察局,美其名曰“保护性逮捕”。在保释听证会上,几百名贱民妇女选择来旁听,阿酷依然洋洋得意,还对他曾经强暴过的一名妇女说“妓女,我还会再强暴你”。接着,愤怒的“闸门”被打开,她们选择不再逆来顺受,一拥而上,用准备好的辣椒粉、刀子“结果”了阿酷。

乌莎被警方逮捕,同时也引发了舆论的强烈抗议,一名高等法官表示公开支持这些妇女:“她们曾再三寻求警察保护,但是警方没有保护她们,她们别无选择”。

迫于压力,警方在2周后将乌莎释放。现在,这些女性变得什么都不怕,乌莎带她们聚集起来制作衣服、酸菜去市场卖,她要贱民增加收入,才有足够的资金接受更多教育,而教育是让女性勇敢反抗的重中之重。

乌莎从没说自己是“女权主义者”,但她挺身而出,告诉逆来顺受的女性:女性可以不选择顺从,女性可以为自己发言,而在受到欺负的时候,女性可以拥有自己的决断力,争取基本的人权(当然,我们不提倡以暴制暴,同时,不顺从需要承担风险,更需要有外人和制度提供支持和保护)。

??点击视频观看??

阿米尔·汗《真实访谈》中关于性侵的一段内容

·巴基斯坦·

专给贫困妇女小额信贷的组织

“女性应该有自己的钱”

经济独立让女性腰板更硬,没人能比来自巴基斯坦的扎伊尔玛更明白了。

扎伊尔玛是个贫困的妈妈,丈夫没什么好工作、暴力成性、经常痛打妻子。他们没有钱翻修房屋,吃了上顿没下顿,只好把最小的女儿送别人家寄养,结果被人笑话“自己的孩子都喂不饱”。

巴基斯坦非常重男轻女,生了女儿的扎伊尔玛被婆婆挑拨离间,自己想去市场卖点东西,却又被邻居说“自己出门的女人不守妇道”。身陷财务危机、抑郁情绪的扎伊尔玛,都快崩溃了。

这时候,幸运的是,她接触到一个小额信贷组织“奇迹基金会”,这是一个女性支持团,专门给贫困妇女发放小额信贷,支持她们做小生意,增加收入。

扎伊尔玛借到65美元,开始制作美丽的刺绣,拿去市场卖。赚得的钱购买更多珠子和布块,没多久就把刺绣生意做了起来,还成为家里唯一收入稳定的人,有时候忙不过来,就雇佣村里其他妇女一起做,渐渐竟成为了一个女企业家。

她偿还了家里的债务,让两个女儿上了学、请了家教,等待以后送女儿上大学。她还翻修了房屋,家里接了自来水,购买了一台电视机。

而她的丈夫呢?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变,丈夫不吵架、不打人,也不催生儿子了,甚至在扎伊尔玛生了第三个女儿以后说:“女孩跟男孩一样优秀”,要知道,巴基斯坦男人说出这话真的很罕见。

有时候,金钱可以比法律更能提升女性的地位,保护她们免受侵犯和虐待。

不仅如此,哪怕是一点点小额的贷款,哪怕女性以很慢的速度创业、积累财富,对于下一代的健康、教育,作用都是巨大的。

很多研究显示,相比于母亲,父亲更可能把钱用作享乐型消费,而非子女的健康、教育,也就是说“男人花钱更不明智”。

一个孩子可能因为缺乏5美元的蚊帐而死于疟疾,而父亲却会每周固定用5美元去酒吧饮酒作乐,这在贫困地区不罕见。世界最贫困的家庭中,花在酒、妓女、糖果、饮料和丰盛大餐上的整体费用,几乎是子女教育费用的10倍左右。

很多印度和非洲男人认为“啤酒是不可或缺”的,但“女儿教育是奢侈品”;妓女服务是重要的,但“安全套是可有可无的”。

而女人若是控制开销,会把更多钱投资在教育和小本生意中。一个早期研究发现,当妇女持有资产或赚取收入时,家庭用钱可能会花在营养、医药、住房方面,子女会更健康。

在印度尼西亚,一个研究也发现,如果女方结婚后,把更多资源带到了夫家,婚后有更多钱可以自由支配,她的孩子会比同等家庭状况、但资产由男性掌管的孩子更健康。

孩子是否幸福,不在于家庭的富裕程度,而在于财富由母亲还是父亲掌管。

为什么女性应该争取更多职场机会?为什么女性应该提升资源控制权?为什么女性在孜孜不倦寻求更多经济权力?因为不仅仅她们在家中的发言权会有所提升,下一代的营养、健康、教育,也会有所改善。

这不仅是“女权”,这也是人权,下一代的人权。

??点击视频??

观看专门为女性建立银行的故事

·津巴布韦·

当女性帮助女性

可以让文盲妈妈变成博士

事实上,很多针对女性、帮助女性的公益组织,创始者就是女性,她们更懂女性的真实处境。

而在遥远的津巴布韦,就有一个叫做“国际小母牛”的公益组织,总部在美国,通过给予贫困国家母牛、山羊、鸡或者其他动物来进行援助,创始人就是一位女性,叫乔·勒克。

她在津巴布韦,仅仅通过这些家畜的援助,就改变了一位年轻妈妈的命运。

这位妈妈叫做特芮莱,因为是女孩,从小没接受过教育,不知道自己生辰年月。她爸爸说:“我们得把儿子送去上学,指望他们挣钱养家”。然而,特芮莱的哥哥被迫去上学,却表现平平,而没上学的特芮莱,每天偷偷读哥哥的书,学会读书写字,还能帮哥哥做作业,拿到分。

哥哥的老师很纳闷,他在班上表现很差,为什么作业总拿分?最后破了案,老师得知是特芮莱写的,就去她家恳求她爸爸,请求特芮莱去上学。但好景不长,特芮莱只上了2星期学,就在11岁被爸爸嫁了出去。

结婚以后处境更惨,她丈夫禁止她阅读,一旦看到她读字就毒打一顿,特芮莱心中接受教育的火光不灭:“如果你是个女性,又没受过教育,还能做什么?”

此时,乔·勒克来到了津巴布韦,两位女性相遇,事情终于出现了转机。乔得知了特芮莱想接受教育的想法,建议她将愿望写下来,循序渐进地去追求。此时,特芮莱虽然已有5个孩子,但心中有了希望,于是一边带孩子,一边疯狂学习,丈夫毒打,她就躲到朋友家去。

她在一张纸上写下:“有一天我要去美国;我还要得到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然后她把纸条藏在一个铁罐中,埋到了地下。这时候,特芮莱接受教育总共才不到一年。

接着,她一边修相关课程,一边存钱,还在“国际小母牛”组织的帮助下工作。她的信心越来越强,学术表现一流,某一天,她的第一个愿望成真:拿到了美国一所州立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此时她已经三十几岁。

她决定去读大学,而村里人又开始议论:“像她这样的农村妇女,应该把重点放在孩子身上,而不是自己身上”,特芮莱强硬回怼:“我自己都没受过教育,哪有资格谈论孩子的教育?如果我教育了我自己,我就能教育我的孩子。”

她飞去美国,学分修到上限,晚上打工赚钱,像所有寒门学子一样拼尽全力。拿到学士学位以后,她回到津巴布韦,挖出她的铁罐,在第一个目标后打个勾,再埋回去。

接着,她又回到美国,修了硕士学位,挖出铁罐打钩;现在,她在密歇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把5个孩子接到了美国,拿到博士学位以后,她将再次回到家乡,挖出那只铁罐。

这个关于“一只铁罐”的故事,不仅关于“贫困女性自强不息、自我教育”,其实更是“女性帮助女性”(而不是打着女权旗号diss女性同胞)。

这是“女权”,更是帮其他女性和她们的后代实现“接受教育”的人权。

性别平等,远远超出了两性关系中那些争执,更无关于“冠姓权”,它关乎女性的生命、健康、安全、尊严,更关乎下一代的发展。

“妇女能顶半边天”,女权即人权,也是我们所有人的事。这就是《天空的另一半》中两位获得普利策奖的作者,想通过此书告诉所有人的事。

关于性别话题,欢迎留言说出你对本文内容的看法,我们将选择5位读者,免费赠送《天空的另一半》一本。嗨,你还“在看”吗↓利兹Lizzie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gyuf.com/zejj/57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