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后,这支被欧洲遗忘的中国ldq

央视新闻据法国《欧洲时报》综合报道,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周年,当地时间11日,法国总统马克龙接待来自全球各国的政治人物,共同铭记大战的血腥历史、表达对全球和平的期待。

11日上午,马克龙夫妇在总统府爱丽舍宫接待来自世界各国的70多位领导人及政治人物,包括普京,特鲁多,内塔尼亚胡,埃尔多安,默克尔,穆哈迈德二世,特蕾莎·梅,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等。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们随后集体前往星形广场参加正式纪念仪式,仪式移师凯旋门下。

巴黎凯旋门前的纪念仪式上,华裔少女用中文朗读华工日记,美籍华裔音乐家马友友演奏了巴赫交响曲。

来自巴黎北郊圣·德尼地区Livry-Gargan高中的华裔女生用中文朗读一战华工在停战当日的日记:

“休战条约已签订,战争从此可以终止,男女老幼,各色人种混在一起,互相握手。”顾杏卿是欧洲西线战场诺曼底的华工翻译。他记录了华工对一次大战结束的喜悦。

来自上海的顾杏卿撰写的《欧战工作回忆录》被视为是唯一记录中国人参加一次大战的著作,内容真实可靠。

顾杏卿留影

面向无名烈士纪念火坛,法国政府继续一系列日程安排,马友友等音乐家们演奏吟唱巴赫及其他知名音乐家传世作品,唱响和平祈祷,并为死去的士兵安魂。

《被大战遗忘的中国人》

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政府正式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距今百年前的年,第一批支援欧洲战场的华工远渡重洋抵达法国。相关资料显示,当年约有14万名中国劳工被英国和法国招募到一战欧洲西线战场,主要从事修筑道路和工事、修理机械、运输物资、清理战场等艰苦繁重的工作,约2万名华工牺牲或失踪。一战期间,包括中国人在内的38万亚洲人在欧洲战场参战,他们为结束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这段历史一度鲜为人知。

在中国政府、学者和旅法华侨华人的努力下,被遗忘的一战华工逐渐走入主流社会的视线。一战百年纪念之际,11月9日晚巴黎凯旋门下,数百名法国政界人士、军人、中小学生和亚裔社区代表共同悼念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赢得和平做出贡献的亚洲人。来自法国圣西尔军校等军事学院的军人们在寒风中整齐列队,高举佩剑,向百年前战斗和牺牲在法国的亚洲人致敬。

11月12日晚23时15分,法国电视三台将播放反映一战华工为主题的法语纪录片《LesoubliésChinoisdelaGrandeGuerre》(被大战遗忘的中国人),16日早上8时50分,三台将重播该影片。欧洲时报文化中心原副主任张汉钧先生参与了该片的策划和拍摄。

被大战遗忘的中国人

据介绍,纪录片导演雷吉斯·普雷沃(RégisPrévot)先生在法国国防部音像视频中心(Ecpad)查阅资料时,工作人员介绍说张汉钧专于一战华工研究,曾多次前来查阅史料。普雷沃联系到张先生,由此双方开启了一段富有成效的合作。《被大战遗忘的中国人》多角度地反映了一战华工在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参战国的工作、生活、遭遇与收获,拍摄地点除了巴黎,还包括北部的阿拉斯(Arras)等处。

从某种意义上讲,如同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第一次世界大战则揭开了中国现代史的序幕。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讨论战后重新划分世界版图。中国代表希望将战败国德国占领的山东半岛主权收回,但被置之不理。英、法、意主张将德国的利益转让给日本。中国代表愤然离去,没有在《凡尔赛条约》上签字。消息传回中国,引发了全国性的愤怒,直接导致了“五四运动”,这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一方面,战争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弱点,使许多知识分子对欧洲所谓的民主体制失去信心、转而投向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民族自决”的精神在中国萌发,使中国人的民族精神空前高涨。

百年历史终须记,一战华工不了情

“你还记得‘小伟’吗?那个才历经二十载春秋的青年,他带着懵懂,和仅有的卑微行囊,来到一个血腥风雨的欧洲。”

法国记者兼作家格温内尔用一个名叫“小伟”的漫画人物,让14万一战中国劳工的经历跃然于纸上——多年前,他们年纪轻轻便背井离乡、远赴重洋;他们奔赴前线、驰援欧洲战场;他们修铁路、挖战壕,战胜一切艰难困苦,为协约国的胜利做出贡献。他们向外界展现的,就是“伟”字所代表的勇气和力量。

如今,距离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已有百年,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这14万中国劳工的贡献和荣耀终于被世界承认,他们的事迹正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传颂。

年,法国布洛涅的中国工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世界一流的工人”

“众弟兄,大家来听,你我下欧洲,三年有零,光阴快,真似放雕翎。人人有父母弟兄、夫妻与子女,天性恩情,亲与故、乡党与宾朋,却如何外国做工……”这是一战期间流传于威海卫的一首华工出洋歌。

据记载,为了弥补战时劳动力的不足,年,英国战时内阁批准征募中国劳工,并将劳工部队正式命名为“中国劳工旅”。

一战期间,英法两国先后招募中国劳工约14万人。其中,约10万人隶属英军中国劳工旅,4万人归法军指挥,另有数百名学生作为翻译。这些中国劳工主要来自山东省,也有部分来自辽宁、吉林、江苏、湖北、湖南、安徽和甘肃等地。

“中国劳工旅”在欧洲“困苦咸尝,艰辛毕遇”。按照最初约定,华工的工作是以工代兵,并不参战。但事实上,他们的工作几乎都是处于最前线。他们表现优异,在战场修建公路、战壕,维修铁路和坦克,甚至拆除未引爆的炸弹,但凡战争所需,几乎无处不往、无所不为。无论是在前线还是后方,华工从事的都是最艰苦、最繁重的工作。

英国记者韦克菲尔德曾称赞说:“每一位华工都是顶呱呱的多面手,能忍难忍之苦,工作风雨无阻、冷热不惧。他们善于学习,对英国远征军的各种工作需求,都能应付自如。”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军元帅福熙也忍不住感慨:“华工是世界一流的工人!”。

然而,14万华工中,约2万人埋骨他乡,甚至有的人都没有留下名字,只有工号。

年,法国阿拉斯,中国工人在搬沙包。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被忘却的“军队”

在一战结束后的近百年里,出于被有心或无意地掩盖等各种原因,一战华工的贡献并未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承认,他们的经历往往被历史封存,鲜少有人提及。

战争结束前,纪念一战的名画《战争的圣殿》在巴黎公开展出,这幅画描绘了法国在盟友簇拥下的胜利景象,但因在画作即将完成的年美国参战,为了在画中加上美国人,创作者将原画中的中国劳工旅抹去,换成了美国人。

一战后,英军曾在比利时举行战胜国运动会,虽然华工受邀参加,但会场却唯独没有代表中国的旗帜。

此前,在英国近6万座一战纪念碑中,有的甚至是战马、军犬、鸽子的纪念碑,却没有一处提及中国劳工。很多欧洲人甚至不知道华工曾经参加一战,或者认为不值得研究。

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周年之际,法国政府和旅法华社在巴黎13区博迪古公园举行高规格仪式,纪念一战期间赴欧参战的中国劳工。

“岁月难诉华工魂”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周年之际,《欧洲时报》讲述了一位一战华工的故事。

程玲的祖父毕粹德,来自山东莱芜市上裕村,年和同村11名华工一起应募赴法,后在做饭时被炸弹炸死,魂断他乡。和大多数华工一样,毕粹德被英国军方授予骑士勋章,滚边刻着他在华工队的编号“”。

程玲展示祖父毕粹德的勋章。(图片来源:《欧洲时报》记者陈述摄)

多年后,程玲的女儿赴英留学期间,通过英国墓葬管理委员会获得一份死亡华工埋葬地点的清单,结合勋章编号,最终找到程玲祖父的墓地所在地—法国博朗古军事墓园,才得以为只有编号的毕粹德墓碑刻上了他的名字与籍贯。

一战结束后,部分华工留在法国、比利时,并与当地人组建家庭,成为当时两国华人社会的核心。华工朱桂生、张长松等人后来把自己人生的大部分时光都贡献给了法国社会。

年,法国最后一名华工朱桂生,以岁高龄在拉罗谢尔市逝世,“标志着一段历史的结束。”

年11月15日,一战华工青铜纪念雕像在比利时西部与法国接壤的波普林格市正式落成。

“我们不应遗忘”

华侨华人始终没有忘却华工先辈。年,一战停战80周年,在巴黎市政府的支持下,法国华侨华人捐款在巴黎树立了一个纪念碑,以彰显十几万华工在一战时作出的贡献。同年,法国政府把代表军人最高荣誉的“荣誉军团骑士勋章”授给当时还在世的两位参加过一战的老华工。

年11月11日,30多名华人在伦敦唐宁街前的阵亡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环,这是英国首次在正式活动中纪念参与一战的中国劳工。

英国侨社一战中国劳工华表纪念碑设计提案。(图片来源:华工立碑项目发布会主办方供图)

之后,英国第四频道电视台播出纪录片《英国被忘却的军队》。不仅展示了部分有关一战华工的信件、日记和文件,还从华工后代和历史学家的口中追忆这段未被记录的历史。此外,英国侨社还为一战华工设计纪念碑,制作完成纪录片《华工:一战中不可忘却的面孔》。

年8月,英女王代表、梅西塞德荣誉军官MarkBlundell在纪念一战华工捐躯纪念仪式上表示:“我们不应遗忘这些华工。”

时代的车轮不停转,华工的故事永流传。14万一战华工的英勇事迹,永远不会被历史遗忘。他们的印记,早已被刻在那片他们曾踏足的土地上,并成为友谊与和平的种子,生根、发芽、日渐茁壮。

更多“纪念一战结束一百周年”内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gyuf.com/zejn/87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