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排名 http://pf.39.net/bdfyy/dbfzl/240928/h2tdn9p.html
据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和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等国际组织调查显示,南极磷虾在南冰洋的数量约10亿吨,是世界上90%以上的南极磷虾分布场所。
其中,这种磷虾的可用藏量约为4亿吨,由于南极磷虾肥美的肉质和丰富的营养价值,深得人类和自然界动物的喜爱。
自然界生物对于磷虾的消耗占据大头,每年吃掉的磷虾总量超过1亿吨,而人类目前对于磷虾的捕捞仅占据小头。
以挪威为主的许多国家每年从南极捕捞的磷虾量(包括各类不同的磷虾)仅有50万吨,并且长期被一些发达国家垄断。
如今,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发展,或在南极磷虾的捕捞中打破现有局面,成为这一“海上金矿”的最大受益者。
人类和动物的食品库南极磷虾是一种生活在南极洲附近海域的小型甲壳动物,它们以群居的方式生活,密度非常高,是南极地区的生态系统最关键的物种,不论是鲸鱼还是海豹亦或者是企鹅,都以它为重要食物来源。
这些群体常常聚集在表层水域,特别是在富含营养物质的洋流交汇处。
南极磷虾是一种季节性迁徙动物,其迁徙模式与季节性食物资源的变化有关。
通常情况下,它们在夏季迁移到近海浅水区域进行繁殖和摄食,而在冬季则向远离陆地的深海区域移动。
这种磷虾最大的特点就是数量多且分布密集,南冰洋拥有大约10亿吨磷虾,每立方米的空间当中,数量可以达到只到只。
它们是一种具有高营养价值的食物,富含蛋白质和各种必需的微量元素,是南极洲海洋食物链的基础,为其他生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
食蟹海豹是食用南极磷虾的大头,每年可以吃掉万吨的磷虾,98%食物都是它。
各类鱼类对于磷虾的消耗量也在1亿吨左右,总计大约1亿吨到3亿吨之间。
人类自上世纪70年代认识到这种磷虾的商用价值之后,就对其青睐有加,有能力的国家纷纷下场进行捕捞。
不过,整体捕捞效果并不理想,年渔业量基本在10万吨左右,与自然界生物的消耗量相去甚远。
捕捞南极磷虾的难度直到今天,全球对于南极磷虾的捕捞量也并不大,一般不会超过30万吨。
这么多年过去,人类对于南极磷虾的捕捞仍旧处于“便秘”状态,其主要原因在于捕捞这种磷虾非常困难。
首先,相信大家对南极恶劣的环境都不陌生,作为唯一一个没有人类永久居住的大陆,即便是在南极的夏季,仍旧有厚重的冰层。
这些冰层给捕捞船只的航行带去了巨大的阻碍,而磷虾又是喜欢寒冷的区域,这就要求捕捞船的吨位足够大,才能畅通无阻。
恶劣的环境也使得人类在南极的海洋捕捞作业时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比如说捕捞磷虾的季节只能在南极的夏季,也就是10月到次年3月,其中仅有2个月的时间满足捕捞条件。
其余时间基本是冰雪封海的情况,即便是有破冰船开路也会落得个吃力不讨好的下场。
再者,由于南极磷虾的体型极小,用于捕捞的大网孔洞也不能太大,这无疑会给收网工作带去巨大的阻力。
一个不小心,甚至整条船都会被大网给拉下水,既麻烦又危险。
最后,南极磷虾一旦离开生存的海域,必须尽快进行处理,否则就会在几个小时内变质。
所以,捕捞南极磷虾的船只一般是集捕捞、加工为一体的大型捕捞船,像这样的船只能够造出来的国家不多,中国算得上一个。
中国或将吃到红利目前中国在捕捞南极磷虾领域,最具备竞争力的船只莫过于深蓝号渔业捕捞加工船了。
它是我国自主建造的一艘集捕捞、加工为一体的船只,船上一共有3条加工线,日产量可以达到吨左右。
考虑到南极恶劣的气候环境,深蓝号采用了一系列先进的技术概念,可以在冰层厚度接近1米的海域航行,即便是环境温度在零下25摄氏度左右,发动机也不会停止运行。
深蓝号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在南极捕捞磷虾竞争力的大大加强。
一方面,深蓝号相比一般的南极捕虾船,拥有对恶劣环境更强的适应能力,人家往往只能捕捞2个月左右,而深蓝号可以工作3个月甚至更久。
另一方面,深蓝号的多功能特征,使得从南极捕捞上来的磷虾具备很高的商用价值。
据悉,深蓝号船只的生产线支持冻虾生产、虾肉提取、虾粉生产等等,商业用途广泛。
与之相比,一些比较普通的捕捞船在将磷虾捞上来之后,往往只能进行简单地粗加工,最终只能用于当做饲养动物的原料。
像深蓝号这样的船只如果能够在未来多出现几艘,中国在南极磷虾捕捞作业领域,简直可以说是赢麻了。
当然,中国不仅仅是在作业上会成为赢家,同时在国内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可以将自主捕捞的磷虾产品基本消化,实现经济的良性内循环。
另外,从南极磷虾庞大的蕴藏量来说,目前人类对其的捕捞仅仅是冰山一角,根据相关机构调查显示,人类年捕捞量不超过万吨,就不会破坏南极洲的生态。
现在人类的捕捞量才多少?也就是说,咱们的深蓝号数量越多,收益也就越大!
参考资料: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世界最先进渔业捕捞加工船“深蓝”号交付》
陈雪忠,徐兆礼,黄洪亮.《CNKI;WanFang》:南极磷虾资源利用现状与中国的开发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