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01应该像鲸鱼,在深海里响亮沉重

白癜风治疗成功案例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020/5778534.html

-写在前面的话-

我或许是一个做什么都慢吞吞的人,连我的老母亲看我慢悠悠叠衣服的时候,都会忍不住念叨一句慢性。对于新生活的“适应”,老曹的速度就远远地超过了我,就在我仍然慢慢地为新生活一个一个装上齿轮的时候,老曹的“新车”都已驶出去老远了……

当然,我们这对“快与慢”的组合就算是在彼此面对全新生活的状态下,也仍是要互补互牵的。归根到底,我们都还是贫乏的记录者。我自然是欣喜于她充满获得感的生活,但与之相应的是,我也必须认真思考我还能够在此记录些什么。

纯粹简单地想,读过的书就是我们,或许我可以不自量力地自以冠之为“读书人”,走过的路。我提议说,或许可以做一个读书记录,以半月5本,或1月10本为单位做一个简单的分享,既是自勉,又是一种记录,或许也能给到有心人或无心人一点力量,等到哪日连点成线或许还会勾画出有趣的图案来。老曹当然是说好,好像我做什么她都会说好。想法就这样简单地敲定了。

闲话絮絮,近来温度降得快,桂花又开了一轮。怕冻的我已经先于别人,在南方城市早早地换上了厚衣服。厚的被子和衣服如有必要,各位也可以快快换上了。每一天都是新的,同样穿梭在新日子里朋友,有一句话在我桌面上贴了很久了,来自给人宽慰的歌德,“生活里重要的是生活,而非生活的结果。”

希望美妙的秋天可以为我们多停留些日子。

十月一日至十月十五日

阅读本数:5/10

1、关于关键词,我会给出两种类型,一类是涉及题材、内容的阅读提示,一类是关于我在阅读过程中所感受到的色彩、意象,用这种方式留住一点阅读体验。2、目前罗列的书单中暂时不包括我自己的专业书,以后说不定也可以作分享。3、对于书的感想更多是一种自我记录和自表,如果有缘人随缘选读能多少有点收获,那就是最开心的事情了,欢迎讨论和荐书。4、在此感谢鞭策我一年读本书的导师(鞠躬)。

《远山淡影》

[英]石黑一雄著

张晓意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关键词:小说、战后、回忆、灰色、潮湿、玻璃窗

这段时间诺奖热潮,众声喧哗,很有意思,但是我拿起石黑一雄只是凑巧。

这里有一点想要分享。平时生活里有很多被切割出来的零碎时间,有时候是课程与课程、讲座与讲座之间的空隙,有时候是要到什么地方去,在上海不论去哪里都挺费时间的,再或者是每天例行去楼顶洗衣房洗衣服的时间也是。还有的时候,比起骑车,我更愿意散散步,这就使得我的生活里有很多可以利用的空白时间。

我想每个人都有想要把碎片时间利用起来的小野心,我也是的。所以,石黑的小说是在路上完成的。如果是走路的话,我会在喜马拉雅上听“译文有声”朗读的有声书,如果是坐地铁或是公交的话,我就会在手机上看电子书,听到了哪里就从哪里开始看。没有太过计较阅读或者说“听读”的时长,也因为是电子书摸不到书的厚度,很快的突然有一天就听完了。后面的那本《长日将尽》也是这样读完的。我觉得这是个不错的利用空白时间的方式,或许可以尝试来读一些不太“严肃”的作品。

读完《远山淡影》之后,我才发现这本书原来两年前我已经读过了,我却一直以为自己读了一个开头,所以对于后面故事,尤其是对佐知子和万里子后来发生的事情,我一直保持着好奇。这个故事居然真的在我的记忆里仅存了模糊的“淡影”了,想来很好笑。

全书是一位名叫悦子的日本女人的回忆,小说既有现实的时间轴,即悦子的女儿妮基来探望她的那几天,也有在回忆中无尽后退的关于二战后在长崎生活的日子。这种“时间”上的设计其实并不特别,但因为悦子亦真亦幻的回忆,使得这拉长的时间轴有了复杂的立体空间,对所谓“佐知子和万里子”的记忆投上了她自己与自杀而亡的景子的叠叠重影。

两年前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是,“滋味寡淡,背脊时而发凉。”现在对于这个感觉是双重叠加了。

提起石黑一定会想到他的写作特点,“第一人称”和“回忆”,总的来说是个喜欢玩弄回忆的人。既然是回忆,那么对于他或者说是笔下人物信誓旦旦的口吻也就不能完全相信了。石黑一雄说:“回忆,我发现,可能是不可靠的东西。”而我连着被“她”的回忆骗了两次,直到最后的最后,悦子说:“那天景子很高兴。我们坐了缆车。”我才最终有一种梦里被摇醒的感觉。

另外值得一提到是小说的战后背景,尤其是“长崎”的定位让这本书又有了更多可以讨论的主题,“战后世界”、“时代变化”、“战争记忆”等等。同时,作为主角的女性与儿童也有了从大时代下看小人物的伤痛的视角。但是更有意思的在于,石黑总是选取极其微小,甚至可以说私人的方式来轻轻提点这些沉重的话题,例如,为了展现新旧两代的变迁,书中悦子设计了岳父绪方先生的角色,你能在父子对话中感受到深深的断裂、疏离、隔阂,但落实到文本上去看,他们却只是不停地在重复着几句一样的话。这种对话的重复感,因为很大一部分的文字是听有声书的方式,所以显得格外明显,真有趣。

《长日将近》

[英]石黑一雄著

冯涛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关键词:小说、二战、回忆、深棕、银器托盘

“表面上滴水不漏的叙述中,暗底里却又潜流涌动,甚至暗潮汹涌。”

紧接着《远山淡影》,我开始读《长日将尽》。石黑又开始在“回忆”上骗人了,如果说小说在叙述上让读者陷入话语的圈套里,那么在小说世界里,其实是这位叙述者自己陷入了“自我欺骗”,还是一样的方式。

不得不说一句“长日将尽”这一译名太妙了,颇有余味,有很浓重的时间感,但考虑到原书名为TheRemainsoftheDay,只能说这是一种很美妙的意译了。

很容易就被“长日将尽”给吸引,但史蒂文斯一开始的叙述却一点都不吸引人。一开始呈现出来的就是这位达林顿府过分自矜的管家模样,我想他的领扣一定是扣得整整齐齐,头发梳得一丝不苟,那种让人找不到一处弱点的模样。而他在絮絮叨叨的讲述中,反复提及“伟大的管家”的标准,自己作为管家的事业目标等等,言谈举止依旧是一副滴水不漏但却毫无情感的模样。

然而,很快故事就开始变得有趣了,他的“滴水不漏”,他所谓的伟大管家的理想抱负,他靠着“自我欺骗”式叙述建立起来的笔挺的形象,渐渐扭曲起来,他说得越多就越是扭曲,这就很有意思了。

所谓的高贵的的绅士,伟大的管家,他因此隐忍下了所有的情感,亲情也好、爱情亦然。面对病危的父亲,他说,我必须要回到楼下去了,还有许多工作等着我。面对倾心的女管家,他从不直面也不承认这份情感,在肯顿小姐接受别人求婚的那个晚上,史蒂文斯保持着体面的微笑,“请您允许我向您道贺了,现在,我就先失陪了,我必须回到楼上去了。”然后在工作上却一反常态的粗暴。

你会很好奇这种执拗的自矜是怎么回事。故事除了史蒂文斯的自述外,还能通过他零碎的记忆拼凑出关于他所服务的,所谓真正伟大的绅士达林顿勋爵的生命线索。达林顿勋爵在二战前夕,保持着对德国希特勒“理想主义”的幻想,对“绥靖政策”推波助澜,最终成为希特勒政府在英国高层的一个棋子,被人所诟病,并在最后的自省与罪恶感中自杀。这样比对读之,在对绅士品格与国际关系的理想主义幻想中,达林顿勋爵也是执拗的。

那么肯顿小姐呢,这位史蒂文斯绝妙的搭档,达林顿府的女管家,对史蒂文斯的爱情破碎后她选择赌气嫁给了其他人,在反复拉扯中开始了婚后的人生。当多年以后她再次与史蒂文斯见面的时候,她坦白说,或许她确实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但“我的本分就是跟我丈夫在一起”。

“本分”二字一出,我就释然了,对达林顿勋爵的一意孤行,对史蒂文斯的坚持等等都感觉到很释怀。“人”的文明状态是一步步“解绑”,也是一步步走向重新束缚,对自然的解绑与被破坏的自然重新束缚,对神的解绑与被自我迷宫的束缚,形形色色的人始终背负着以怎样姿态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责任。那么你的“本分”呢?

除了小说之外,我还看了《告别有晴天》(),即《长日将尽》的同名电影,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的翻译。电影非常棒,不得不说,电影中的史蒂文斯比小说中以第一人称自述的他更吸引人,这是电影与小说不同的叙事方法带来的不同的感受。我甚至觉得电影的整体叙事,细微的改编使得原作品的故事更好了,主演霍普斯金的每一个眼神都是无尽的不可解,绝妙!

《漫长的战败——日本的文化创伤、记忆与认同》

[美]桥本明子著

李鹏程译

上海三联书店·理想国

关键词:历史、日本、二战、无色

新近翻译的史学社会著作,围绕战后日本的“集体记忆”展开。

调剂后,我从文学研究转向了更多元的研究方向,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史学的学习。深感于自己史学认识的匮乏,我在逛书店的时候开始有意识地徘徊在历史类著作的书架前面,以前自己还是更喜欢在外国文学前面晃荡。这几次逛书店的感觉是,真是别有一番天地,并且更深的感觉到了自己阅读结构的单一。

新的学科的切入,应该是传统的,正如我在学校所做的训练一样,但也可以是兴趣的。

一面是每门课程开列的书单,另一方面我希望能完全凭着兴趣去选择一些不同类型的书来阅读,既是一种消遣,又能在反复选择和阅读的过程中确定我的兴趣点。这本书就是第一个尝试。

首先是关于“记忆”。建构的史观这一概念是必然会被提及的,我觉得桥本明子所说的“战后集体记忆”基于此的。莫里斯·哈布瓦赫认为,“根据回忆过去的状况不同,集体记忆总是有选择性的。记忆并非固定不变或不可改变,而是对现实的表达,经过主观构建以符合当前的状况。对记忆控制权的争夺,植根于当下特定情况中的社会、政治、文化利益与价值之间的冲突和相互影响。”这大概就是这本书对于战后记忆思考的出发点。

英国历史学家蒂莫西·阿什普兰特曾说:“历史不会自动代代相传,而是必须被积极主动地传递,这样后人才能将那段历史视为有意义的历史。”

这种思考很有趣。我有幸能在慰安妇博物馆做志愿工作,了解到馆长及团队有这样的想法,即为尚健在的几位慰安妇制度受害者老人制作彩色照片墙,等到他们陆续离开人世的时候,就一张一张地将照片变成黑白的。(目前仍只是听说的想法,我所说的东西都不代表博物馆,仅仅作为个人思考的记录而已,如果大家对博物馆感兴趣欢迎大家参观了解)等到所有的照片都变成黑白之后,他们所想表达的就是,一个旧的时代过去了,一个新的关于苦难记忆、阐释的新的时代开始了。而这条道路还很长,我隐隐能感觉到有一种什么东西存在,但是还没有办法给予更多的定义。

其次是我在桥本的作品中,最终得到的一个有意思的观点:“寻求一种综合、连贯的方式来理解英雄、受害者和施害者,可能会让战后的人们评价那些参与战争的个人时,认为他们既不是彻底的施害者,也非完全的受害者。”“我们的任务并不是放弃让人心安理得的受害者情绪,而是把它们编织到一个更具包容性的想象电路中。”我们所做的这些努力,最终将拓展成一种对战争与和平的普遍理解。

《无路可逃》(-自我口述史)

冯骥才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关键词:纪实、文革、口述、深灰、沉默的呐喊

继续对“记忆”有所思考。在谈话的间隙,朋友的推荐了这本“口述史”,并且将这本书从书架上拿下来直接递给了我,所以这本书并不在我的读书列表里,但却是个不错的意外收获。

薄薄的一本书,一天的时间就能读完。我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是晚上,然后一直读到凌晨。本想留一些隔日再读,但凌晨放下书后,躺在床上,感觉到非常不可思议的不真实,甚至感觉到床板扭曲成了波浪的形状,闭上眼睛眼前都是那掉落的砖呀、焚烧的烟,然后索性又爬起来继续读。

冯骥才所展现的切面还是小的,一方面是他口述的是个人的经历,另一方面在长时间的跨度上他几乎是点染快进的。他是那个年代的明哲保身者,又或许因为没有那么大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gyuf.com/zesd/98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