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与二战早期的潜艇上普遍装备甲板炮,看着很威风,与现代潜艇颇不相同。
那个年代的潜艇设计思路还不成熟,以水面作战为主,水下为辅。90%的时间在水面上航行,只有作战或逃跑时才潜入水下。不像今天的潜艇,长期潜伏在水下不出来。
它的外形,就像加了密封盖子能下潜的鱼雷艇,与现代潜艇的水滴型、鲸鱼型外形差别很大。
那时的潜艇吨位小,内部空间少,每次出行带的鱼雷也不多,一般在20条以下。比如德国的VII型潜艇最多带14枚,IX型潜艇是大型艇,最多22枚。
再加上鱼雷非常昂贵,日本九三式鱼雷价格都快赶上零式战机了。现代鱼雷也一样昂贵,训练弹也要回收的。所以,鱼雷要用在刀刃上,打击高价值目标。对没有武装的商船或失去战斗力的军舰,就用甲板炮搞定它们吧。
德国VII型潜艇装备88炮、20炮各一门;IX型潜艇装备2-3门甲板炮,最大口径毫米。
VII-B潜艇美国一堆“鱼类”潜艇的炮更大,小鲨鱼级3英寸(76.2毫米),丁鲷级5英寸(毫米),舡鱼号、鹦鹉螺号、独角鲸号6英寸(毫米),而且一前一后共2门!真是当之无愧的“炮艇”,火力之强,怼上日本的小炮艇也毫不示弱。
不过比起英法的奇葩大炮,这些甲板炮还是小多了。
年,法国人钻了《华盛顿海军条约》的空子,建造了“苏尔古夫”号潜艇,被誉为”水下巡洋舰“,装备双联装毫米(8英寸)巨炮。
“苏尔古夫”号年,英国人建造的M级潜艇,更是装备毫米(12英寸)MK8型巨炮。这种巨型甲板炮优点有不少:备弹多(M1潜艇备弹40发),射程远(十几公里),装填速度快,人工装填鱼雷要20多分钟,MK8装填炮弹只要80秒。
M1潜艇但缺点同样突出:潜艇的水面稳定性本来就差,大炮的后坐力又令其剧烈晃动,射击精度很难看。艇身外部的大炮那么重,令机动性大大降低,水下航行困难,转个身要半天,下潜更是缓慢。德国VII型潜艇下潜到40英尺水下,只用30秒就够了,M1潜艇要3分钟。
M级潜艇完工晚,没能赶上一战,巨型甲板炮看起来很棒,却没发挥作用。一战后,大炮被拆除转作它用。
其实甲板炮打商船也挺不容易的,火炮老浸水,精度比较差。炮弹威力小,击沉一艘4、吨级的商船也要开几十炮,惨烈的场面让官兵压力山大。
再加上时间一拖延,商船呼叫的飞机就到了,潜艇转眼从猎人变成猎物,还不如用鱼雷干脆利落的击沉闪人好呢。
二战中后期,盟军大量使用军舰护航,商船也加装火炮武装起来。英国人发明了新雷达,装在驱逐舰和大型侦察机上,老远就能发现潜艇的潜望镜。德国潜艇再想靠近炮击已经十分困难了,甲板炮也就用的很少了。
一战是甲板炮最辉煌的时代。当时的德国潜艇头号王牌——佩勒,率领U-35号潜艇,共击沉船只艘,总吨位45.4万吨,战果空前绝后。比二战潜艇王牌克雷齐默尔的47艘击沉,27.4万吨多了不少。在这艘击沉中,就有艘是用甲板炮击沉的。
因为一战时海上反潜能力很弱,商船没有武装,驱逐舰和飞机没有雷达,潜艇毫无顾忌的上前开炮,再逃之夭夭。
”鹦鹉螺“号二战太平洋战场上,美军潜艇在印度洋上打击日军运输船也是得心应手。”鹦鹉螺“号潜艇,在阿贝马马岛登陆中,凭借2门毫米甲板炮,消灭了岛上一多半的日本鬼子,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一笔。
科技在不断进步,4年5月,德国21(XXI)型潜艇下水,一艘真正用于潜航作战的潜艇诞生了,成为现代潜艇的开拓者。
21型潜艇21型潜艇首次采用通气管设计,不用上浮也能开启柴油机给电池充电,再加上大容量蓄电池的助力,潜艇能在水下潜行数日,成为真正的“水下幽灵”。其流线型设计,使水下航速大大提高。
潜艇不上浮,甲板炮更无用武之地。早期的21型潜艇还在指挥塔上保留了2门20毫米防空炮,到后来也取消了。
从此,潜艇进入崭新时代,深藏在数百米深的水下航行作战,再没有甲板炮了。
和风漫谈原创文字,图片来自网络。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