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画稿子时我在想些什么

下面是19年到20年两年间给《LOHAS杂志》画的月份牌插画。

一期一会。

我用尽量精简的话,记录一下在画这个专栏时的状态和想法。

《LOHAS》从最初的的月刊大约在18年末改为双月刊,月份牌,就是印在刊首第一页,上面排版上月历,可以撕下来作为月历使用。

年1月

这期的主题是“海岛”,以海南的风景为基调创作一幅插画。

最终使用的是蓝色底那稿。

搜了一些资料,海南的特点:海岛城市、渔村、港口、盐田、海南老街、南海观音。

我并不想特意突出海南,比如加入南海观音、盐田这些元素,而是希望画一处能表达个人心境的海港。

说的直接一点,就是在画画的此刻,希望去的地方。

于是画了这样一处平静的港湾,港湾里停了几艘渔船和汽艇。

这处风景可能是欧洲的某个渔港,也可能是日本的,也有可能是海南的。

既然编辑给了擦边创作的权利,就不按照命题作文啦。

年11月

这期的主题是“冬天的风景”。

想过画在茫茫雪夜里的城市,暖黄的灯光下匆匆的旅人。

也想过画冬夜里的木屋,灯影下温暖的老人和猫。

最终,确定画一棵站在窗外的树。

树枝被大雪覆盖,有些孤寂,但树枝仍有生命力。

但光画一棵树不行,缺少氛围。

于是,增加了一个站立在窗前的女人,我们看见的是她的背影。

关于她凝望着窗前的树在想什么,无从得知。

她的身旁之所以放一只油灯,是觉得第一稿色调过于暗沉,想用油灯的光增加一些暖色基调。

所以女人的腰部是暖色的,但整个基调仍然孤寂清冷。

年8月

这一期的主题是“海洋”。

画了一条跃出海洋的座头鲸。

我没有亲眼见过大鲸鱼(在上海自然博物馆见过标本)

但见过十分拟真的座头鲸。

当一头超过自身数十倍体型的海洋巨兽从身边游过,那种场景还是挺震撼的。

哦,我是用VR头盔观看的,那只鲸鱼的眼睛比我的半身还大,随着悠长又古老的鲸鸣,它甩了一下尾巴就游走了。

为了表现出鲸鱼体量的巨大,画了一个人乘坐独木舟,对比出现在画面右下方。

年4月

这一期的主题是“星空”。

最开始并没有想好怎么画。

想过画一个男孩(宇航员)坐在土星环上玩沙子。

或者两名宇航员在木卫二上看见巨大的木星像太阳一样从地平线上升起。

于是开始搜宇航员的资料,最终找到了一张摄于年阿波罗13号的宇航员照片,宇航员的头盔里反射出荒凉的月球表面,以及正手持照相机的另一名宇航员。

月球上坑坑洼洼的灰色小坑让我一下子想到了小王子。

因为以前画过一张宇航员和月兔的插画,于是想到这样一张构图。

宇航员偶遇小王子,他没有递给抱着狐狸的男孩起巧克力或是国旗,而是一只金属白玫瑰。

年6月

这一期的主题是“原野”。

一提起原野,就想起广阔的视野,一望无际的荒原。

一想起荒原,就想到肆意翻飞的鬃毛和蹄子。

于是决定画马。

第一张是草图,节约用色,配色上希望有一些法式的浪漫。

于是,站在视野前方的三匹马其实是法国国旗的配色,背景增加了墨绿色的草甸,流动的云和随风波动的树跺,让静态的马与背景有一个视觉上的互动。

年2月

这一期的主体是“森林”。

自然而然又画了自己喜欢的场景,在森林中野营。

树干部分一直不太满意,画了几次仍然是这样。

实际上我有过在森林中露营的经历。

14年的时候,一个人从北京骑山地车骑到西藏

到了大西南,十万大山,经常骑到半夜还在爬山,实在找不到住处的时候就会搭帐篷,钻进睡袋里过夜。

现实一点也不如这幅画里的浪漫。

因为深夜的森林中四处一团漆黑,会有很多奇怪的声响,你不知道帐篷外面有什么奇怪的东西在盯着你,所有关于怪物啊、鬼神啊、不怀好意的人类啊这类让人恐慌的事物都在黑暗中凝结成形,每次在睡袋中都是因为实在太累,眼皮撑不住而睡着的。

有很多朋友一起露营可能会好一点吧。

有时候想买车,也是觉得有车了,就可以在居家周边一两百公里范围内,爬山越溪,野营困觉。

但得先把驾照考下来。

年圣诞节

这幅本来的主题是“职场女性”。

大概的内容是讲现在的很多独立女性拥有许多身份和职业,在各行各业承担着各自的工作,其中特意要我画的比如独立撰稿人、摄影师、设计师、模特等。

我想着画了一幅群像,其实也想尝试一下版画机理叠印的效果。

但因为后来杂志出刊的时间临近圣诞节,主编临时要求添加圣诞元素。

于是强行在画面的右下方添了一棵圣诞树。

下面这系列画稿创作于年

是LOHAS杂志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专题,主题是“手工匠人”。

杨柳青版画制版匠人

竹篾匠人

云贵传统蜡染

镶嵌镂刻工艺

糊手工风筝的匠人

因为画这系列插画,搜集了很多关于传统手工工艺的资料。

了解了一些以前不太了解的信息。

比如,现在的传统手工艺,大部分都面临传承人青黄不接的现象。

总体上都是经济原因。

年轻人大都离开祖业,去大城市生活工作,而一门传统手艺需要一个匠人耐心学习练习很多年才能具备一定的工艺水准。

而即便具备了一定的工艺水准,面对的市场也很小,即便有一些需求,怎么让这些需求被发掘出来也是一门事关传播和经营的学问。

实际上,在当下的时代我们已经习惯了工业化的产品。

手工制品产出效率低,如果不能拔高到“工艺美术”上,单从经济和实用角度,手工艺制品逐渐萎缩到失传似乎是一个必然的现象。

但,人类进化出双手,依靠灵巧的十指制作的实用又美观的物品已经传承了许多许多年,就这么消亡掉,实在让人觉得遗憾。

其实日本和欧洲的一些做法值得学习。

比如日本有一生致力于推广日本工艺美学的盐田米松,读过他写的好几本讲日本工艺美学的书。

一大批工匠艺人通过品牌化运营,对传统技艺进行美学提炼,让它更复合当代人的审美意识,同时文化部门支持,许多冷门的百年老字号仍然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又或者爱马仕,一个本来制作马具的家庭作坊遇到了汽车革命,马车退出了历史舞台,照常理讲,这注定是一个被时代淘汰的行业。

但爱马仕是做高档皮具的,马具的需求凋零了,皮革箱包的需求仍然在,做马鞭马鞍的技术用来做皮带,技术上顺理成章。

于是,百年老字号转型做箱包皮具,从这个点上重新活了过来,并一步一步成长为世界性的奢侈品巨头。

任何门类,凡是能满足人类的某一项需求的行业和技艺,就能够繁荣和存活,反之,则会萧条凋零,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年3月

最近的一期

城市里,年轻人在春天的邂逅。

技法上,用的勾线填色+拓印的画法。

这种画法一是比较快捷,二是很适合拓展。

我想把这种画法用在pattern设计上(向爱马仕的图案设计师学习),用于新产品的设计,所以在最近的一些品牌合作上,有意用这种画法,就当提前练手了。

年2月LOHAS杂志封面

武汉“抗疫”主题

之所以把这幅放在最后,是因为它代表了一段特别的时期。

新冠疫情在去年12月爆发,2月达到了一个沸点。

这是长大后第一次经历全球性的黑色事件。

LOHAS决定这期的封面用插画来表达(以往是棚拍的流量明星)

设计了几幅草图,其中一幅是一个医护团队抢救新冠病人的场景,整个画面是灰色的,但从窗外透进一束光,光微微泛出彩虹。

这个提案被否了,缘由是画面不像时尚生活类杂志,像医学杂志。

于是开始第二个草图,一个被困在家里的女孩,望着明亮的,满眼春色的窗外。

家居细节添加了口罩、消毒剂、洗手液的等物品,窗外添加了一栋黄鹤楼。

有几个小细节。

左边黄绿色桌布上有一个奇怪的灰色柱子,那其实是一个灯具广告商的置入。

床上除了口罩和消毒喷雾,还有一本书、一只猫。

书是当时正在读的一本科普书,《从一到无穷大》,猫是4岁的蓝波。

刚好在写这篇总结文的一年前,正是新冠肆虐、人心惶惶的时刻,现在回想起来有些恍若隔世。

以上就是这期的更新。

实际上最近有很多思考,有些是关于画画的,有些是关于投资,还有一些是关于创业和生活,有一些新鲜的想法,总想找人把它说出来。

但尝试了好几次,写到一半,觉得似乎没那么值得写,不如先把需要做的设计、画的稿子先画好。

今年的目标,开一家新店。

一定要沉下心把产品做好。

多读几本书。

也祝读这篇文章的你目标达成,转眼已经是春天了。

喔,差点忘了!

今天是三八妇女节,有些叫女生节,女神节。

有人说叫妇女节不好听,又有人说叫女生节、女神节不够平权,忘记了节日本来争取平权的意义。

好难啊,那就祝女性劳动者节日快乐吧!谢谢你们为这个世界带来的各种美与好!

一会儿给我妈打个电话,问问她今天卖玩具的生意怎么样。

最后欢迎点赞转发评论,祝我积极更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gyuf.com/zejn/91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