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公益抗白 http://m.39.net/news/a_6169066.html作者
良叔来源
良大师(ID:liang_da_shi)个人9(不闲聊)
香港电影《窃听风云2》中有个镜头:
一群金融界精英,成立了一个“地主会”,他们一边打牌,一边交换信息,形成同盟,在香港股市呼风唤雨。
明眼人都明白“地主会”的原型就是“锄D会”,这是由香港富豪“彤叔”郑裕彤牵头的一个组织,主要成员都是一些富豪,他们一边打牌,一边联络感情,很多大事都是在“锄D会”的牌桌上敲定的。
众所周知,许家印就是加入了“锄D会”,从而得到了一帮香港大佬的支持,渡过了年的危机。
而许家印的引入人就是“彤叔”,有意思的是,电影里曾江饰演的“地主会”老大,也叫“同叔”。
也许电影出品方只是出于善意的调侃,来彰显郑裕彤在香港的影响力。
在大陆,郑裕彤不像李嘉诚、何鸿燊那么有名气,但是在香港,他绝对是数一数二的风云人物,郑氏家族也在香港富豪榜上名列第三,仅次于李嘉诚家族。
1
郑裕彤大概属于天生命好的那种人。
他年8月26日生于广东顺德,父亲郑敬治看了一眼黄历,上面写着:
煞北宜南,年五行:海中金。只是父亲也没想到,儿子将来还真是在更南的南方大展宏图,飞黄腾达也和“金”字密不可分。
此时的郑敬治在一家绸缎庄打工,收入微薄,但人缘不错,和一位叫周至元的工友关系很好。
而且巧的是,两人妻子同时怀孕,一日两人喝酒,都喝嗨了,便说:如果是一男一女,就结为夫妻。
果然,周至元得一女儿,名为周翠英。
后来,周至元跑到澳门,开了一家金铺,名字叫做“周大福”,而郑裕彤也成为他家的入赘女婿。
这简直就是在娘胎里就刮中了彩票,不过是这是后话了。
小时候的郑裕彤,毫无特点可言,身材矮小,嘴巴比较笨,脑子也不灵光,但一位算命先生说起他右脸颊的那枚痣:
那是文韬武略之相,必成大器。所以,父母并没按当时的常规路线,从小送去当学徒,而是省吃俭用供他上学,但是郑裕彤却经常拿个位数的成绩来回报,吭吭哧哧读到15岁才把小学读完......
郑氏父母一看这天分,拉倒吧,还是当学徒算了。
如果按照这个桥段发展,郑裕彤可能也就是个识几个字的学工,运气好点,日后能做点小生意。
年,日军刚刚攻占了中山石岐,整个珠江三角洲西部落入日军的魔爪,所有人都在想办法逃离避难。
郑敬治也是如此,全家避难风险也大,所以他想把儿子先弄出去,看看情况再说。
想来想去就想到了原工友周至元,还在绸缎庄打工时,周至元暗里还做“炒市面”的生意,说简单点,就是利用地区差异,倒卖金银和货币。
那时战乱,货币超发比现在还严重,所以金银特别吃香,而周至元有一亲戚在澳门做这门生意,周至元便入伙,后来赚了不少钱,于是干脆举家迁往澳门,一边开金铺,一边“炒市面”。
你千万别小看“炒市面”这门生意,在当时不仅是底层人民为数不多的发财机会,还是很多香港商业大佬初始的灰色轨迹,恒生银行的创始人何添(澳门特首何厚华的亲叔叔)、何善衡,香港证券大王冯景禧、新鸿基地产的李兆基等人,都是靠“炒市面”赚来的第一桶金。
想必这桶金是相当的丰盛,所以周至元才有能力在澳门盘下一个金铺,用心经营下,周大福生意兴隆,在澳门小有名气。
而且,周至元还是蛮讲情谊的,当郑敬治提出把儿子送来当学徒时,他便一口答应。
也是那一年,同样为了逃避战乱,广东潮安的李云经把18岁的儿子送到香港小舅子那里打工,这位瘦弱的少年,后来也娶了老板的女儿,他的名字叫做李嘉诚......
相差3岁,又拥有如此相同的经历,也难怪日后两位成为挚友兼合作伙伴,也一起掀起过不少巨浪。
2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