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焦虑,发现娃的能力边界,舍弃比正面硬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http://www.bdfyy999.com/index.html
最近,关于鸡娃号(疑似集团作战)的争议话题,在家长圈里沸沸扬扬。贩卖焦虑这四个字,是漩涡里的关键词。所以,二宝爸又想写点“反焦虑”的话题,给大家来一场心灵SPA。惭愧,太细节的语数英干货写不出来,就说点泛泛的,希望也有解压的功效。由头是前几天读到一篇文章《在北大数院,成为一个普通人》。文中,“边界”这个词,触动到了我。推荐大家去读,百感交集,你一定很有感悟。而我,读得热泪盈眶。这篇属于北大学子们的文章,我在这群主人公身上,恍若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何其相似。(当然,我跟他们不是一个level,共鸣和共情却是相通的)文章很长,没法全部贴出。我截取了最有感触的部分章节内容,贴图给你们。再次安利大家去看——通读全文,你的焦虑感会很神奇地消散而去,挥发殆尽。自己在鸡娃路上革命尚未成功,别说行百里者半九十,姐弟俩的求学之路,只不过堪堪开了个头——我没有资格验证自己的教育理念成功与否,更遑论标榜。所以,更多的所思所想,灵感源自我过往人生的漫漫求学之路,从高中到大学。自认为还算比较成功的那一拨,也有一些心得体会,想和你们分享,探讨,互相求索。“能力边界”这四个字,听起来像是一个裹足和禁锢你前行的枷锁;但换个角度想,更像是“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坦然释怀,以及对自我认知的更精准定位。我对这个词带着切肤之痛的深刻感悟,应该是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后,那个颠覆我一切过往的大一上半学期。高中时一直自信且自豪地以为,自己在数学物理方面,算是小有天赋。何况,我考上的交大计算机试点班,班级名叫“F”,也比计算机普通班一长串的班号要短,算是站在“鄙视链”的顶端,校园里走起路来昂首挺胸,脚下生风,意气风发。开学没多久,就挨了重重一击,被锤在地上差点没爬起来。所谓试点班,所有学科都按照交大每个系的专业最高要求来学,比如数学就跟数学系同步,大学物理就跟物理系同步,甚至连通信工程和自动化也要涉猎。这意味着,我连高等数学都没接触过,直接“跳级”学起了面目更狰狞的数学分析。噩梦就此开始。我到现在还记得,我的数分老师、交大神人章仰文老师那本“薄如蝉翼”的数分教材,在我看来就是天书——之所以那么薄,因为但凡是7、8个步骤以内的证明过程,章老师都是直接一步得出结论。口头禅就是“显然……”以我的智商,“显然”变成了“不知其所以然”。后来,我去书店买了厚厚一摞数学分析殿堂级的《吉米多维奇》。书里把所有的公式推导证明过程,划分到不能再细的步骤,我终于觉得自己的智商还算管用,找回了点自尊。不管哪个版本的《吉米多维奇》,通常都是厚厚的好几本。在我看来,这套书总算说了能让我看懂的“人话”,比一本抽象到智商不够用的《数学分析》教材,要友好太多。其实,就是自己资质有限,需要慢慢学,进度太快完全跟不上。但章老师的数分课堂上,面对如此高强度高节奏的教学,我早早举白旗投降,灰溜溜跑到最后一排,偷偷看《体坛周报》了。不是力不从心的问题,是已经瘫软在椅子上,彻底无力了。从那时起,我过去高高在上的心气没了,我知道自己有多渺小。原来,高中学的数学,充其量只是科普;大学才开始真刀真枪,可笑的我,之前连数学殿堂的门槛都没摸到。基本上每一次数分考试,我都是如履冰薄般过关,成绩也很难看。平时的随堂测验里,还体验到了人生第一次数学挂科。感谢章老师手下留情,在煎熬了一年后,总算顺利熬过了数学分析的期末考。度日如年的大一结束后,我打电话给爸爸,哭诉着说想转行,选一个轻松的专业,这计算机试点班真TMD不是人过的日子。你们可以猜到,我那个大学计算机老师出身的虎爸,把我骂了个狗血淋头,说我意志品质差,也断了我的念想。彼时我的心情,真的就和《在北大数院,成为一个普通人》一文里,那些迷茫的北大学子一样,因为触碰到了自己的边界,感到了无能和沮丧。不同意我转系,那就先骑驴找马吧。大二开始,我偷偷摸摸跑去其他学院旁听,从管院跑到新闻学院。慢慢的,发现自己对传媒很感兴趣,加上自己喜欢码字,几乎天天都写日记。内心开始蠢蠢欲动想转去本校的新闻系……然而,又被我的爸爸扼杀于襁褓之中了。但那颗被撩拨起来的骚动之心,已经从星星之火,不可遏制地悄然燎原开来了。我暗藏了内心的小心思,开始打鸡血一样上自己的专业课,努力晚自修,在我爸爸面前表现得像个安心学计算机的乖宝宝。大二这一年,远离了数学分析的折磨后,我混的还不错,还搞掂了“复变函数、积分变换、数理方程”这魔鬼三件套,拿到了奖学金。本以为爸爸看我表现那么好,会松口让我换专业。可惜,又失败了。只能灰溜溜开始大三生涯,也是强度最恐怖的一年。所有的计算机专业课排山倒海地向你涌来,还穿插着和物理系同等要求的大学物理,以及让人闻风丧胆的近世代数——期间,更包含了每年死伤无数的“交大四大名捕科目”。哀嚎一片中,我身边很多高手都挂科了。我这种原本就在班里排不上号的小角色,更不能幸免。整个大三,我疲于四处灭火,好不容易掐灭了几门专业课和近世代数,最后,大学物理后院起火,期中考试不及格,40多分,也是人生第一次物理不及格。我算了一下,按照期中考试占的权重,我的大学物理期末要考到95分以上,才能保证整个学期不挂科。期末考试前,整整三个星期我都没回家,在没有空调和风扇、热成蒸笼般的寝室里,我一面用冷水擦身,一面复习物理,做玩命一搏。谢天谢地我做到了,最后我以61分的物理成绩,保级成功。但经历了炼狱般的大三生涯后,我彻彻底底知道了自己的差距,也就是我的“边界”——我可以明白无误地摸到这个眼前的边界,无比清晰,触手可及,和真正高手如天堑般的鸿沟,不可逾越。尤其是涉险过关的“近世代数”。如果说大一学的数学分析已经触碰到了我的智商天花板,勉强还能过关的话,近世代数则像是远在外太空的一门学科,我连仰望星空的资格都没有。那种几辈子智商都不够用的回忆,让我连百度一下“近世代数”四个字给大家解释的勇气都没有。你们自己去搜一下就知道了,别问我。我也心知肚明,尽管大三算是如履薄冰般混过去了,但我做不到天天如此这般的苦行僧人生,不出一个月我会跳楼的。更可怕的是,我在人间炼狱如苦行僧一样修炼,勉力达成的目标,有人谈笑风生间,就能轻松达到一样的效果。想起以前看到东野圭吾写的一篇《山寨理科生的悲哀》,里面字字句句都像是在说我。理科的路很艰苦。要学的东西很多,而且全都晦涩难懂。如果明明没有相应的能力却想当然地误以为自己适合理科而轻易走上这条路,便注定要背负起无法想象的艰苦和辛劳。我就正好是一个例子。直到高中结束为止,我都对数学、物理和化学有着极大的自信。我自命不凡地认为,根本没有自己解不开的题。然后,我进了大阪F大的电气工学专业。那时,我的错觉还在持续。我还坚信自己是适合理科的人。大学的课程陆续开始。第一学年大多是公共课倒也还好,问题是到第二学年专业科目开始逐渐增多了。我从这个时期开始愁眉苦脸。到了第三学年,当开始担心自己的学分是否够顺利升学时,我不得不得出以下结论:不行,我根本不适合学理科,我当初的选择太失败了。举个例子,有种东西叫电磁学。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是这门学问的集大成者。这个大叔建立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可谓电磁学的基础,我试着查了一下《广辞苑》,里面是这样写的:“定义电磁场的运动法则的方程组,通过分别针对电场强度和磁场强度的四个偏微分方程来表达。只要给出电荷密度、电流密度以及边界条件,就可以通过该方程组决定电磁场。”文科的人估计会觉得不知道这是在讲什么吧。实际上,我对这些话的理解程度和文科生几乎没什么差别。总之就是一头雾水。而且并不是说以前我可以理解而现在忘记了。从学生时代开始,我就一直是这种状态。专业课中这种非常难懂(当然是对我来说)的科目林林总总,教授们上课时好像在拉家常,可内容我却一句也没听进去。大家都是讲日语,所以话是懂了,却完全没有在脑子里咀嚼消化。万般无奈之下得出的结论是:我不该学理科。山寨理科生和正牌理科生之间的差别一目了然,做实验时就更为明显。一般是一个课题五六个人一组,光看分工就能知道谁是山寨谁是正牌。明确地发出各种指示、即便是不熟悉的测量器材也会积极动手的是正牌,只是单纯地听从他们的指示行动、明明是错误的指示却也毫无察觉的就是山寨了。而且,山寨理科生绝对不会主动去接触仪器。这一点倒是和坚决不碰录像机的老头老太们很像。实验一开始,山寨在正牌面前就完全抬不起头。不管被骂成什么样,都只能点头哈腰。因为每个人都有自知之明,如果没有正牌,实验根本做不下去。东野圭吾大师真的太TMD深谙人性了,以上每个字,都像是我肚里的蛔虫,道出了我无比煎熬、如坐针毡般的大学四年理工科生涯。彼时,如果我非要和自己较劲,咬牙也要当一个写代码的理工男,那我大概率一辈子都会过得辛苦又憋屈。事实上,如果早早触摸到自己的边界,并非是件坏事。知道自己不行,承认自己不行,这并不丢人。当我决定大学毕业后弃理从文的那一刻起,我反而如释重负,明确知道自己要去做什么。就像你和梅西在一个队踢球,一样的教练,一样的训练,难道非要要求自己和梅西一样牛逼吗?他17岁进巴萨一线,我为啥20多岁还在预备队蹉跎呢?其实,靠肉眼就知道,梅西能进的球,我这一辈子也踢不出来。能进巴萨青训队也算是人中龙凤,能认清自己,退一步海阔天空,去其他的西甲球队,甚至法甲德甲,成为球队大腿,也是很好的出路了。到了大四,我已经很清晰地认识到,如果写代码,我不是那块料,这辈子大概率不会有出息。因为我看到了同学写出来的代码,就像雷军说过的一句话,“诗一样的代码”。与其做一个每天浑浑噩噩的平庸码农,为什么不做个海阔天空随性码字的文字爱好者试试呢?那段时间里,我不务正业,沉迷于用frontpage软件做自己的网站,还省吃俭用买了一级域名,几百兆的空间,asp程序的bbs社区,不断上传自认为的美文和美照,搞个人崇拜路线,算是经营得有模有样,也积累了几百个粉丝。(那时候还真有一颗想红的心,哈哈)这是我个人网站的首页,还很自恋地写了一首藏头诗放在自认为的“玉照”旁边……当时,模仿新浪搜狐那些门户网站的模板,我也像模像样做成了门户风格的网页,开了一大堆频道,什么天天照片、天天原创、天天留言、天天社区……还把自己去新马泰旅游的几万字游记,做成了“天天游天下”的“子频道”,搞得挺像那么回事。觉得光码字不过瘾,我又给我自己的曾祖父王一亭,做了个专题网站,网上搜罗了各种文章,还去文庙淘书,自己用扫描仪把作品翻拍上传到网页上。一个人单枪匹马做网站,面对海量的工作强度,虽然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我却乐在其中——热爱,真的是让你冲破所有阻碍,不断持续输出的最大动力。我还屁颠屁颠跑到榕树下,晒出自己所谓的“文学作品”,也攒了一些读者。(最有缘分的是,当年交换过qq的读者,居然最近歪打正着搜到了我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gyuf.com/zesd/81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