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历史

50年前我读到了中国古代伟大哲学家老子的著作,这是我首次接触到中国的思想。之前我从未到过中国,是老子的著作载着我完成了第一次的中国精神之旅。

老子描绘中的理想社会,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永远安住在自己小国度的小村庄里。老子笔下的居民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那时我还是个抱持理想主义的学生,确信老子的理想世界比我们当下的世界更加美好。

从老子所描绘的归隐山林独自冥想的境界中,我受到了道家哲学思想的启发。人类在浩瀚的宇宙面前显得无比渺小,我们只是生活在整体之中的部分个体。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和谐有序便与我们不期而遇。我放弃了永生,松柏成为我心中拥有顽强生命力的榜样。这就是半个多世纪前,我的自学成长历程。

图1:松树坚韧顽强,万古长青是永生的象征

《道德经》第80章写道,如果一个国家治理得好,人民就会安居乐业。食之所有,乐之所居,在自家花园劳作打发周末,在住所周边怡然自得。即使隔壁的村落近在咫尺,听得见鸡鸣与犬吠,人们终生也不愿移居他处。这也许是老子思想中最有趣的一面。

图2:道德经第80章

老子描绘的村庄是许多人心中理想的居住地,它可能也存在于现实世界。我认为,传统的、以教授知识为主的历史学不再能满足如今的需要。老子教导我们要以更谦卑的态度看待自然界中的人。后来我来到中国,并在北京的一所大学教历史学,以更谦卑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不断问自己:“了解和研究一段历史的最佳地点,是在与世隔绝的村庄或是孤零零的山顶吗?”今天我已经有了答案——我们需要将古代哲学与现代的思想、方法和知识结合起来。

如何实现这种结合?现今我们需要书写的历史不是我们过去、现在在学校里学习的历史,而是可以带领我们走出村庄、走出都市、走出国门的历史。在这样的历史里,我们抛开种族之别,将地球看作一个整体,囊括它悠久的过往、地质、岩石体系;囊括物理、化学,以及数百万种的生物。所有这些交织成一个超乎想象的神奇故事,我很惊讶我的历史学同行们还未发现这一点。这一整体比美国内战中的亚伯拉罕·林肯政府更为强大,比中国的大明王朝更加繁荣;它更加复杂、迷人,更为当今世界所需。这就是我的观点。

两千多年前,绝大多数人是农民,他们的居住地的确如老子所设想的那样。直到大约年前,农民仍然占人类的大多数。如今,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方还是如此。身为农民,他们只能在本地抑或非常有限的范围内生活和思考。也许他们知道远方的城市和遥远的帝国,也许他们知道丝绸之路繁荣的贸易往来,但却很少将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我们对当时的他们也不能期待过多。

一万多年前,我们的祖先还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在进入农耕社会定居村落前,他们经历了长途跋涉,最终分散到了除南极洲以外的每一块大陆。然而,横穿大陆的祖先们并不清楚某块大陆的形状、地球的大小。他们可能非常了解当地的环境和狩猎区域,却没有形成关于地球的整体图像。这就是现实。关于天与地,古人也谈论了许多。但他们对天地两极的认知也是有限和不完整的。

接下来,我会讲讲最近几个世纪以来人类对地球认识的进程,并从中找到一些新的、更广泛的视角来思考人类历史。我相信将来还会出现更多、更有趣的视角。

万物皆有历史(我想老子也会赞同)

万物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事物都是相互影响的

任何事情都值得从道德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

首先向大家介绍我是如何研究和思考历史的。

地图对于理解已经发生的改变极其重要,我将从地图这条线索开始。

第一个要讲的是克罗狄斯·托勒密(约公元90—),他生活在罗马帝国时代,讲希腊语。但他住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是罗马帝国的公民。他是古代最伟大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之一。他还是个地图绘制师,他制作的地图(图3)被反复复制使用了至少年。中国是否使用过我还不确定,至少西方人都用过这张地图。

图3:年印刷的托勒密地图

这张地图华丽漂亮,它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古老的认识地球的方式。图3显示年它还在继续出版使用。10年之后,克里斯托弗·哥伦布从西班牙出航,他本以为会到达中国,却意外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可惜他当时并未意识到这一发现的重大意义。

从地图中可以看出,托勒密对海洋缺乏认知。图上仅有一点印度洋的痕迹。正中一小片水域(正中偏上)只是一个湖泊,托勒密就住那附近,那是他的世界中心。显然,他认为世界是一个圆球,但是他认知的地球只有一面。他将所知的细节,即罗马帝国的世界,都绘于图上。他对中国一无所知,只是画了几条棕色的线用来表示山脉。他对非洲有一点点了解,但主要是北非地区,他对下方的陆地一无所知。这张地图收集了罗马帝国时期人们和科学家们思考和谈论的信息。

图4:16世纪60年代赫哈德斯·墨卡托绘制的世界地图

仅仅半个世纪后,一种新版的地图(图4)出现在欧洲以及世界的其他地方。它是16世纪60年代,由一个名叫赫哈德斯·墨卡托(GerhardusMercator)的默默无闻的家伙绘制出来的。他的父亲在罗马非常有名,所以赫哈德斯是一位知名人士的不为人知的儿子。我看到这张地图时大吃一惊,多年来一直在研究它。

图5:浅色部分为托勒密的世界所在的区域

这张地图非常华丽,色彩也丰富,可见赫哈德斯绘制它的时候,人类对地球的了解已是如此之多。图5浅色部分就是托勒密所认知的世界。新地图展现的世界面积更大了,有了浩瀚的海洋。最令人激动的是,它被画成了两个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展示出地球的两面,如今我们都知道了这一事实。图中包含了北美洲和南美洲,虽然这里早已有人生活和居住,但之前一直不为外界所知。更重要的是,图中画出了太平洋和大西洋。可见这张地图与之前的地图完全不同。

我称图5左图为“第二个地球”,因为看起来,它就像人们发现的另一个星球。可它不是火星或者金星,不是遥远星系中的某个星球,更不是想象中的星球。这个看起来就像另一个和地球一样大的孪生星球。它就是地球!“第二个地球”上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河流、山脉、矿藏,有植物、动物,有耕地、土壤。海洋中到处是骇人的鲸鱼、鲨鱼和巨型怪物。这里满是奇迹,到处都有美丽的风景。

试想一下,如果今天有人在此通过电视宣布,“女士们、先生们,我们刚刚在海岸边发现了另一颗行星,就在不远的空中。它和我们的地球一样大,资源丰富,生机勃勃,充满奥秘……”全世界都会为之兴奋。但这永远也不会再发生,它只发生过那一次。那次发现的意义以及它所带来的一切都值得我们深思。大家都知道哥伦布和麦哲伦等航海家,我认为即使到现在,他们对社会、经济、政治和哲学的贡献仍被低估。可以说,因为他们,人类的进程因此提前了数百年。

再后来,人们拥有了照相技术,能够全面准确地展示地图的内容,尽管会遗漏许多细节。

图6:左:地球升起;

右:在太空中拍摄的地球

图6右图是年在“阿波罗17号”宇宙飞船上拍摄的地球。在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地球上有蓝色的海洋、绿色的森林,还有土壤和白云,有人把它比作孩子们玩的弹珠。我们就生活在这个壮观的星球上。左边这幅名为“地球升起”的照片,是在月球上空拍摄的,照片的前景是月球表面,远处则是人类的家园——地球正从黑暗中升起,被太阳照亮。

现在几乎所有人都认同我们生活在一个球形星体上,这个星球与其他一些球形星体一起绕着太阳转。地球又是独一无二的,它70%的面积被水覆盖,大陆板块会移动,大气层覆盖着整个地球,并供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

人类走到今天经历了漫长的生物和文明进化过程。今天我们所知道的一切都不是虚构的故事,而是关于“我们来自哪里”以及“我们是谁”的真相。我们是万物中的一种。感谢那些让我们获得所有这些知识的人。

图7:左:年“阿波罗16号”飞船上看到的北美;

右:年俄罗斯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看看这两张照片(图7),北美洲、印度洋,看起来和今天的没有差别。大家还可以跟罗马帝国时期托勒密绘制的地图比较一下。

图8:暗淡蓝点(年旅行者1号拍摄)

这张照片(图8)真是太了不起了,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张。拍摄者不是宇航员,而是一台机器控制的照相机。这台机器几乎可以塞进手提箱,带上飞机。它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射,抵达海王星后继续飞行。当这台小机器(即旅行者1号)飞到太阳系边缘时,它接到来自加利福尼亚的指令,给地球拍了这张照片。照片中彩色条纹是机器反射的光线,白点这里是地球。仅仅在太阳系内看,地球也犹如沧海一粟,更别说在更大的银河系了。这台小机器仍然在太空飞行,速度超过现今人类制造的任何飞行器。不知道它现在飞到了哪里,可能已经与人类失去了电子通信联系。要记住,我们就生活在这个微小脆弱的空间里,天文学家称之为“暗淡蓝点”的地方。今天关于地球的认知不仅来自地图,也与哥白尼等科学家密不可分。

没有哥伦布、麦哲伦、哥白尼等科学家,人类就不会有现代科学文明。这一点我非常确信。“第二个地球”图引发了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革命。人类历史上首次将地球看作一个整体。几个世纪以来,除了少数长途迁徙的移民,人类的眼界一直囿于“第一个地球”图(图5右图)。“第二个地球”图展示了地球上更多的自然奇观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在这些新大陆上诞生了美国、加拿大、巴西、阿根廷等国家。如今,“第二个地球”图已被太空照片所证实。

图9:第二地球图已被最近的太空照片证实

我们需要从科学发现和现实经验中获得新的历史概念,我称之为“行星史”。它不是中国史,也不是美国史,更不是国与国之间的历史。我将从光合作用、生态圈、物竞天择等方面快速一览这部分历史。

光合作用是地球的能量之源。我们使用的一切能量皆来自太阳。如果没有阳光,植物将停止生长,食物链就失去了基础,只有少数几种罕见的细菌能够存活。植物为我们创造了食物、空气,创造了能量,没有它们,就没有人类历史。所以,我们应把光合作用纳入行星史研究的范围。

这也是我的历史地图(图10)。上面有城市、交通、工厂,河流穿过城市汇入大江大河、最终流入海洋,还有碳、氢、二氧化碳等气体交换,还有水循环,以及人类从古到今最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gyuf.com/zesd/91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