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牛羊放屁,正加剧全球气候变暖马和

美丽的黄皮肤爱心援助工程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191007/7515697.html

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地球环境。

第一:从“斧斤以时入山林”说起

“环境保护”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并不是二战以后才出现的。人类自从使用了石器以后,就开始破坏环境了,因为我们走向了文化进化的快车道,绕过了生物进化的慢车道。人类本来是吃不到牛肉、猪肉的,我们根本不是这些哺乳动物的对手,有了石器以后,我们就慢慢进入到食物链的顶端,突破了生物圈本身的自然规范。因此,人类在采集狩猎社会、农业社会的时候,就在破坏环境。

尼安德特人在进行狩猎活动

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春秋战国时代的人们,就已经注意到破坏生态环境所带来的恶果了,所以,孟子说密网不入池塘,就有吃不完的鱼和鳖,定时砍伐树木,木材取用不尽。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为了保护伦敦的大气环境,在年颁布法令,禁止燃烧煤。

然而,无论是“斧斤以时入山林”,还是禁止燃烧煤炭,我们会发现一个共同点,这些环境保护的措施实质是限制消费。实际上限制消费,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的。我们以气候变暖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说要低碳出行,比如能步行,就不坐车。那么问题来了,步行能减少多少碳排放呢?我们并没有仔细算过这笔账。步行是需要消耗人体的生物能的,我们人体的能量来自于食物,我们步行了一公里,感觉到自己饿了、渴了,就会吃一个汉堡,喝一瓶可乐。但是,我们从来没有想到汉堡和可乐当中其实是蕴含了碳排放量的。

现代农业,粮食生产过程就蕴含了碳排放

首先,汉堡当中的面粉、牛肉从农场运输到生产地,就用了交通工具,生产运输食物的过程就蕴含了一些碳排放量。其次,牛是要放屁和打嗝的,反刍动物放屁和打嗝释放的气体主要是甲烷和二氧化碳,这和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有关,正常情况下,动物是不能直接消化草的,但是反刍动物有四至五个胃室,反刍动物的瘤胃中生活着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能够将动物无法消化的糖类分解,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发酵,食物在发酵的过程中会产生甲烷,通过打嗝的方式释放出来。反刍动物打嗝、放屁会产生甲烷,它们的粪便中也会释放甲烷,地球上的温室气体,不仅有二氧化碳,而且还有甲烷、水蒸气、一氧化二氮等等。最后,同等距离之下,汽车制造的温室气体有时候会比步行更少,因为汽车的效率更高,汽车可以同时运载很多人,而步行只是一个人在行走,距离越远,汽车的效率更高。

反刍动物的胃

现在,全世界大概有15亿头驯化的牛,这个数量肯定是超过了牛这种动物本来应该有的数量,因此,无可否认,饲养牛确实会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既然牛羊等反刍类动物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那么,我们人类是不是应该放弃食用牛肉呢?在亚洲国家也许可以做得到,但是,在欧美国家是行不通的,因为西方人的肉食主要就是以牛肉为主。这就说,为了保护环境,限制消费并不是一个好办法。

不仅牛、羊放屁会制造温室气体,人类放屁,其实也会释放二氧化碳,只不过相对于牛、羊而言,人类的屁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较少而已。人类每天通过放屁的形式排出大约毫升左右的气体,这些气体中的物质有二氧化碳、硫化氢和粪臭素等等,二氧化碳含量的高低与食物的成分有关,一般来说,食用了淀粉含量比较高的食物之后,二氧化碳的数量会增多。

第二:把汽车改成马车会怎么样?

以内燃机为发动机的汽车,现在已经被视为环境污染的头号杀手了,可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马车则被视为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欧美国家的城市化运动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已经开始了,20世纪初的美国纽约大约有多万人口,这座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马车,纽约市还养了20万匹马。使用马车出现的交通堵塞现象,远比使用汽车严重,因为马是一个生物,不容易受到控制,难以驾驭,长时间、超负荷使用马车,马容易暴毙,出现“人仰马翻”的惨剧,马一旦倒地,短时间内是无法将马搬走的。

年,纽约的马车

马车造成的交通事故,也远远超过了汽车,20世纪初的纽约,每人就有1人死于马车事故。马车的噪音也比汽车的噪音大,汽车是呼啸而过,而马的铁蹄上都按了铁,声音很大,跑起来还有节奏感,当时的市民最受不了这种噪音,纽约市的一些地方,甚至禁止马车通行。20万匹马,需要吃草,它们是反刍类动物,在打嗝和放屁的过程中,制造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马车其实并不是低碳出行,只是说当时的马车数量比现在的汽车数量要少而已,但是,话又说回来,20万匹马的通行效率,其实是远远低于20万台车的,假如今天的交通工具,全部换成马车的话,一座城市养上百万匹马恐怕也难以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

马不仅制造甲烷和二氧化碳,引发温室效应,而且还会污染环境,一匹马一天大约排放10公斤的马粪,20万匹马,一天就要排放万公斤的马粪,当时的纽约市每天要处理万公斤马粪,在最开始的时候,纽约市周边的农民还来买马粪,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农田里的马粪需求也饱和了,而城市的马匹数量却在不断增长,于是,这些马粪就不得不堆积在城市周边的空地上,马粪一堆积,就吸引了大量的苍蝇和微生物,到了下雨的时候,这些马粪经过雨水的冲刷,又流入到下水道,整个城市变得臭气熏天。如何解决马粪的问题呢?限制马车的数量,显然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后来,随着内燃机汽车和电车的普及,马粪问题自然而然就解决了,而且谁也没有因此而受到损失。

年的纽约

当时与马车数量过多相类似的环境问题,就是鲸鱼的过量捕杀。鲸鱼的体型有大有小,最小的鲸鱼体长不到2米,而最大的鲸鱼长达34米。最大的鲸鱼也是地球上现存的最大的动物,体型巨大的鲸鱼,在地球上是没有任何天敌的,它们位于食物链的顶端,唯一的“天敌”就是人类。人类从19世纪开始,就大规模捕杀海洋里的鲸鱼,捕杀鲸鱼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鲸油和鲸须,鲸油可以做机械的润滑油,也可以用来照明,还可以制造肥皂、皮革和各种化妆品,在塑料尚未发明的年代里,鲸须可以制作成衬衫的领撑,当时女性穿着的紧身内衣也是鲸须制作的。

蓝鲸

19世纪20世纪,人类大肆捕杀海洋里的鲸鱼,年至年,全球总共有30万只鲸被捕杀,至年则有70多万只长须鲸遭到捕杀,这种捕杀的速度,显然是远远超过了鲸鱼的繁殖速度,如果人类不再保护鲸鱼,鲸鱼很有可能从地球上消失。然而,在很长一段时期以内,是无法限制人们的捕鲸活动的。后来,石油开采技术进步了,石油越来越便宜,而随着鲸鱼数量的稀少,鲸油则变得越来越昂贵,于是,在工业领域,石油取代了鲸油。人类的塑料制作技术提高以后,就拥有了弹性和韧性都非常好的塑料,于是纺织业再也不使用鲸须了。所以,是石油和塑料拯救了鲸鱼。石油和塑料的普及,并没有给谁造成损失,人类才放弃了对鲸鱼的滥捕滥杀。

第三:全球气候变暖可能的最终解决方案

联系到历史上的马车和鲸鱼,我们会发现,未来解决全球气候变暖,是能源的更新换代问题,而不是限制消费的问题。

地球自身就有碳排放,碳元素在生物圈、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和大气圈中的循环,称之为“碳循环”,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将碳元素固定为碳水化合物(葡萄糖、淀粉),动物以植物为食,获得了这部分碳元素,动物死亡以后,尸体会腐烂,碳元素重新回到大自然。植物、动物、微生物在呼吸的过程中,都会释放二氧化碳。地球上绝大多数的碳排放,其实是生物制造的。人类使用煤炭和石油,则增加了额外的碳排放。

植物也会吸收二氧化碳

植物死亡以后,压在地层里,会形成煤炭,动物的尸体被压在地层里,则形成了石油。当然,在自然状态下,地层里的石油和煤炭,经过地质运动,会露出地表,如果遇到森林大火,这部分碳元素会慢慢回到大气层。更多的碳元素,则被固定在了地层中,这些能量本质上来说,还是来源于太阳能的。人类进入到工业社会,将储存在地层中的能量,全部释放了出来,这就增加了碳排放,理论上来说,二氧化碳的增加,其实并没有什么问题,因为二氧化碳多了,反而有利于植物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可是,增加的速度非常快,就超过了地球环境本身的承受能力了。

现在能够替代化石燃料的能源,有一大堆,比如太阳能、风能、氢能等等,但是,总体而言,还是化石燃料的效率最高、成本最低,人们不愿意建造太阳能发电厂来取代所有的火力发电厂,也不太愿意购买电动车来取代原先的汽油车。然而,石油、天然气、煤炭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最终会有枯竭的那一天,当资源越来越少时,这些能源的成本就会慢慢提高,而新能源的技术提升以后,成本就会降低,一升一降,新能源就会取代传统能源,正如当年的汽车取代马车,塑料取代鲸须一样。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新能源完全没有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的问题。例如,现在的太阳能电池板,在发电过程中不会造成任何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问题,但是,在制作的过程中,会产生碳排放,太阳能电池板在生产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有毒废水,在回收的过程中,如何保存的不妥当,则会污染环境。但是,总体而言,同样生产一度电,太阳能电池板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是远远小于煤炭和天然气的。有毒的废水,也可以被控制起来,太阳能电池板回收妥当,也不会产生环境污染。风力发电会干扰鸟类的生活,导致大量的鸟类因碰撞而伤亡,这也是破坏环境,比较可行的方案,就是把风力发电机建造在鸟类稀少的地方。

太阳能发电

假如有一天,全球气候变暖真的不可控了,那么,人类有没有办法解决呢?其实是有办法的,那就是向地球的平流层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硫。

年的夏天,北半球出现了罕见的“无夏之年”,北半球的5月,一般是夏季到来的日子,但是,这一年的5月,美国东北部出现了罕见的霜冻,6月,美国的东北部甚至出现了风雪天气。我国安徽的东流、江西的彭泽等地,在夏天甚至出现了罕见的降雪天气。我国的云南省西北部的剑川也出现了“七月雨雪”的现象,说明当时的地球出现了一次短暂的降温过程。

年为什么会出现“无夏之年”呢?因为在年的4月,印度尼西亚发生了坦博拉火山大爆发,火山爆发指数为7级,火山爆发指数最高级为8级,7级火山和8级火山的威力都非常大,足以影响全球气候,坦博拉火山大爆发时,有大量的火山灰进入到大气层,在大气层停留了很长一段时间,从而遮住了太阳光。与此同时,还有大量的二氧化硫被带入到平流层,二氧化硫在平流层长时间停留,并不会马上变成酸雨落到地面,这部分二氧化硫能够起到降温的作用。

人类的工厂排放的二氧化硫

受到火山喷发的启发,美国人其实早就提出了向平流层播撒二氧化硫,给地球降温的做法,人类只需利用现在排放的二氧化硫中的一部分就可以了,这并不会给地球增加额外的环境污染。但是,这个工程,在现在,肯定是没有人愿意做的,这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甚至会引起环保主义者的反对,不过,真正到了地球非降温不可的地步,这种做法也许会解燃眉之急。

坦博拉火山的火山口

对于全球变暖的问题,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是不可取的,虽然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全球气候变暖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历史上的温暖期比现在还要温暖,但是,人为因素推动的气候变暖,其变化速度太快了,人类文明可能会承受不起。对于全球气候变暖,过分担心,甚至认为要立刻停止碳排放,牺牲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不可取的,这就是说,我们要慢慢减少碳排放量,不要让地球环境变化的太剧烈,以致于人类没有时间采取应对措施。

因此,环境保护,不仅仅是一个环保意识的问题,更是一个经济问题和技术问题。如果我们把环保视为一种情绪,想出一些幼稚的办法,那么就大错特错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gyuf.com/zejn/118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